预见

从狂热到冷静:DeepSeek困境与投资启示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576

一、从“R1奇迹”到“R2缺席”:预期失焦与焦虑堆积

2025年初,DeepSeek凭借R1模型一鸣惊人,在技术社区和投资圈掀起巨大反响,一度被视为国产大模型的代表性突破。短短数月,DeepSeek完成了从技术先锋到资本宠儿的转身。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市场期待已久的R2版本却迟迟未见正式发布。9月22日晚间,官方反而宣布V3.1已更新至“Terminus”版本,再次引发外界关于核心产品节奏的讨论。

这意味着:DeepSeek并未在关键时间点兑现市场寄予的里程碑式期待。焦点也随之从“高速狂飙”转向“节奏失衡”。

这种错位背后,折射出三重压力:

1.技术自我超越的难度 :模型能力迭代进入瓶颈,突破不再依赖规模扩张。

2.技术路线的战略短板 :在多模态等关键方向上进展相对缓慢。

3.生态构建的挑战 :开源社区虽热闹,但商业化和产业落地仍在摸索。

DeepSeek的焦虑,并非孤例,而是整个行业的缩影。

二、国内大模型的“三重困境”:个案还是共性?

1. 技术创新的窘境

大模型的训练规模已逼近算力和数据的极限。对国内企业而言,继续堆参数规模的性价比正在下降,原创算法与架构创新的积累不足。由此形成典型的“创新者窘境”:继续加码难以带来质变,却加剧成本和预期压力。

2. 技术路线的短板

海外巨头已在多模态、视频生成、AI Agent等方向持续投入并取得突破。国内虽然部分头部企业(如百度、智谱AI、商汤)也在布局,但整体上进展偏慢,未能形成与国际同等的话语权。DeepSeek的短板只是被市场放大后的一个案例,本质反映了国内整体的“跟随困境”。

3. 生态落地的难题

国内开源社区氛围活跃,但与产业需求的结合仍在起步。开源有助于积累声誉和技术生态,但未必能立刻转化为稳定的现金流。更多企业需要将模型深度嵌入金融、医疗、制造等行业场景。DeepSeek的商业化焦虑,本质是行业普遍的痛点。

换句话说,DeepSeek的问题并非孤立,而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共性挑战。

三、狂热与冷却:大模型产业的跨周期特征

AI行业的发展轨迹往往遵循“狂热—调整—长期落地”的曲线。DeepSeek的困境正好是这一周期的缩影。

1. 狂热期(2018年初—2022年底)

技术突破引发无限想象,资本大量涌入,巨头与初创公司纷纷押注,认为通用人工智能(AGI)近在眼前。

 2018年,Google发布Transformer架构 的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以及OpenAI发布GPT-1 和Google发布BERT。这些工作证明了“预训练+微调”范式的巨大潜力,为大模型时代奠定了技术基础。2022年11月30日,OpenAI发布ChatGPT,以其惊人的对话和理解能力引爆全球舆论,将“大模型”概念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公众和资本都陷入“万物皆可AI”的狂热情绪中。

2. 调整期(2023年初—2025年底,预计)

高昂的成本、模糊的商业模式、日益激烈的竞争和监管的介入,迫使产业从对技术的狂热转向对商业可行性的冷静思考。

ChatGPT发布后,狂欢之余,产业界开始冷静计算其真实成本(训练成本数千万至上亿美元,单次推理成本高昂)和落地挑战。而2025年初,DeepSeek R1大模型的一鸣惊人,在一定程度上将AI竞争的焦点从“数据与算力的军备竞赛”转向了“算法与效率的智慧竞赛”。

3.长期机会(预计2026年及以后)

技术趋于稳定和标准化,基础设施成本因优化而显著下降,真正的价值创造发生在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的垂直场景中。随着基础设施成熟、产业场景真正落地,AI的价值才会逐渐兑现。行业格局也将在反复洗牌中固化,留给真正有能力和耐心的企业。 

因此,DeepSeek的问题不是“是否有未来”,而是“如何跨过调整期”。

四、行业突围的可能路径

1. 技术突破要“去规模化”

盲目扩规模的边际效应递减。国内企业需要在算法优化、模型压缩、能效提升等方面找到差异化路径。

2. 技术路线要“补短板”

多模态、大模型与Agent结合是下一阶段的必答题。国内企业必须加快布局,避免差距被持续拉大。

3. 商业化要“深耕场景”

技术只有在具体行业落地才能形成长期价值。金融、医疗、制造业等高价值行业是国内大模型真正的机会。

4. 生态建设要“跨边界”

单一企业很难独立构建生态,需要与硬件厂商、行业龙头、应用开发者形成合力,打通从算力到应用的全链路。

五、对投资者的启示:跨周期认知的价值

1.避免短期狂热

单一版本的迭代不足以支撑投资逻辑。过度透支预期往往带来波动。

2.识别行业共性与差异

DeepSeek困境是行业通病的一部分。投资者要判断企业是“困境中的普通一员”,还是“能提出解法的突破者”。

3.构建跨周期思维

大模型产业仍处于长周期的早期阶段。调整期不可避免,但长期红利仍在。投资需要耐心。

4.关注产业链环节

在冷却期,硬件和算力等基础设施环节往往更具确定性,上层应用则需要更长时间检验。

结语:困境是行业下半场的开始

DeepSeek的处境,是国内大模型行业从狂热走向冷静的必经之路。它提醒我们,企业不仅要会讲故事,更要在技术、路线、生态和商业化上经得住长期考验。

对投资者而言,关键在于:不要被短期挫折或退潮吓退,而要用跨周期的眼光看待这场技术革命。真正的赢家,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能走得最远的。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