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从8亿到100亿:OpenAI系机器人公司的估值逻辑

作者: 预见大模型 AI技术 顶级公司 #顶级公司 #AI技术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580

一、引子:一年十二倍的魔幻估值

 

如果说2023年是大模型的狂欢,那么2025年,一级市场最热的赛道已经悄悄转向了机器人。

 

据多位知情人士透露,挪威初创公司1X Technologies,正考虑进行一轮最高10亿美元的新融资,目标估值或达100亿美元量级。而在2024年初,这家公司的市场估值报道还只有约8.2亿美元。不到一年时间,账面估值的预期区间显著抬升。

 

这并不是孤例。另一家明星公司Figure,在2024年3月融资时市场估值约26亿美元;2025年又有传闻称,其新一轮融资定价区间已大幅上行至数百亿美元量级。

 

两家公司有一个共同点:都与OpenAI有交集。资本市场买的,不是眼前的出货量与盈利,而是“AI+机器人”的叙事与想象空间。

 

二、OpenAI的光环效应

 

1X最初名叫Halodi Robotics,2018年发布了轮式人形机器人EVE。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当时刚凭借ChatGPT声名大噪的OpenAI相关基金参与了1X的融资,并推动它接入语音交互与视觉-语言模型。

 

OpenAI的加入,带来两层变化:

 

·资本认可:机构将其视为“OpenAI生态押注的具身智能实验”。

 

·生态绑定:1X称正在研发视觉-语言-行动(VLA)方向的专有模型(名称与细节以公司披露为准),与OpenAI的GPT生态形成互补。

 

对于投资人而言,OpenAI的光环本身就是估值溢价的理由。正如一位投资经理所言:“不是因为1X做得有多好,而是因为它和OpenAI在一起。”

 

三、英伟达与产业伙伴:估值放大的另一重背书

 

除了OpenAI,1X还宣布与英伟达等大型算力生态伙伴开展合作。在一次演示中,出现过机器人与黄仁勋互动的传播片段(业内多家团队均有类似展示),进一步强化了“AI+机器人”的话题热度。

 

此外,1X与其他硬件和芯片厂商也有合作。对投资人来说,这意味着风险更低:即便机器人商业化短期难以落地,只要与GPU、算力巨头绑定,就有“产业价值储备”。

 

资本逻辑在这里非常直白:技术不一定成熟,但只要能和OpenAI、英伟达站在一起,就能获得更高估值。

 

四、一级市场的“抢票效应”

 

机器人公司的稀缺性,让估值暴涨不仅合理,甚至“必然”。

 

1.稀缺标的

 

真正能做具身智能的公司全球不超过十家。

 

能拿到OpenAI、英伟达投资的,更是凤毛麟角。

 

2.抢票心态

 

投资机构担心错过下一个“英伟达”或“ChatGPT”,哪怕入场费再高,也要先占一个席位。

 

因为在“黑马出现”的故事里,错过比高估更可怕。

 

3.入场逻辑

 

估值并不代表现金流,而是一级市场LP对未来想象力的定价。

 

在情绪驱动下,估值飙升更多反映的是资本的FOMO(害怕错过)。

 

五、商业化现实:远比故事更艰难

 

然而,把目光从估值表拉回到产品本身,现实显得冷静许多。

 

1.远程操控仍是主流

 

1X的新一代机器人原型(NEO系列)能进行一定的姿态演示,如抓取和基本动作控制,但现阶段仍需远程干预。

 

公司计划把机器人送进几百到几千个家庭测试,但必须依赖远程操控员实时监控与干预。

 

2.安全是最大挑战

 

如何避免机器人跌倒压到孩子或宠物?如何保证在复杂家庭环境下的稳定性?

 

这些问题,哪怕最先进的大模型也给不出完美答案。

 

3.商业模式尚未跑通

 

当前测试多是实验性质,尚无大规模出货。

 

高昂的研发与生产成本,还远未被市场需求覆盖。

 

换句话说,资本市场给出的估值,远远超前于商业化进度。

 

六、估值风险:资本前置的隐忧

 

与其把机器人公司类比为“AI芯片”,不如更接近元宇宙、共享出行、互联网金融等过去的热门赛道。

 

·元宇宙:几年前估值同样暴涨,但随着硬件体验和应用场景不成熟,热度快速褪去。

 

·共享出行:融资动辄数十亿美元,但盈利模式长期难以自洽,最终估值回调。

 

·互联网金融:在政策与模式风险下,泡沫同样快速破裂。

 

这些案例说明:当估值远远跑在商业化前面,风险往往被低估。

 

机器人赛道同样面临这个问题:资本把未来十年的成长性,提前定价在今天。一旦市场风险偏好下降,或企业进度不达预期,估值很可能遭遇大幅回撤。

 

七、Figure与1X:不同模式的资本追捧

 

有意思的是,Figure在2025年初宣布终止与OpenAI的合作,转而自研机器人大模型。但这并未影响其估值显著上行。

 

这说明:

 

·资本要的是叙事,不一定要OpenAI。

 

·Figure的故事是“自建闭环大模型”;1X的故事是“绑定OpenAI与英伟达”。

 

·两种模式都能吸引巨额融资,说明市场目前还无法判断哪条路更正确。

 

投资人宁愿两边都押注,等待未来分晓。

 

八、投资者的冷思考

 

在热闹之外,投资者需要问几个问题:

 

1.盈利模型能否跑通?

高端机器人售价可能高达数万美元,但是否存在足够的支付能力与消费场景?

 

2.技术壁垒是否稳固?

远程操控能解决短期展示问题,但长期必须依靠算法与硬件突破。大厂若切入,初创企业是否还能保持领先?

 

3.估值透支是否过度?

从8亿到100亿的区间变化,背后是十倍以上的增长预期。如果企业不能在3–5年内实现规模化应用,资本耐心是否足够?

 

九、结语:叙事飞翔,价值落地

 

1X从8亿到100亿的估值预期飞跃,彰显了“AI+机器人”叙事的强大吸引力。OpenAI、英伟达的光环,让资本市场愿意为之提前买单。

 

但估值能否站得住脚,还要看能否真正解决商业化落地的现实难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叙事能让估值飞翔,但唯有价值才能让企业落地。

 

机器人赛道或许会孕育出下一个英伟达,但也可能重演元宇宙式的狂热与泡沫。对于投资者而言,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在这场资本狂欢中,是该抢票上车,还是保持冷静等待?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