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可灵2.5 Turbo 上线,视频生成降本30%

在AI视频生成领域,快手再次出手。2025年9月23日,快手正式推出“可灵2.5 Turbo”模型。模型发布后,震惊市场,甚至有机构预计,快手已跻身全球AI视频技术的顶尖梯队。
据快手介绍,该模型在文本响应、动态效果、风格一致性和美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改进。可灵2.5 Turbo到底有何特别之处?其出现又会对整个产业带来如何的影响呢?
参数升级,性能跃迁
“可灵2.5 Turbo”是快手自研的多模态大模型,定位于视频生成领域。与前代相比,它在多个维度实现了质的飞跃。
首先是推理性能。根据官方披露,Turbo版本在推理速度上提升显著,响应时间更短,生成效率更高。对于视频生成这种计算密集型任务而言,这种提升意味着更快的内容产出、更低的延迟体验。在高质量模式下(1080p),新模型生成5秒视频的价格仅为25点,比2.1版本便宜近30%。
其次是成本控制。Turbo版本在同等算力下,推理成本下降了30%。这不是简单的优化,而是架构层面的重构。在AI模型普遍“烧钱”的当下,快手的这一举措无疑为行业提供了新的参考路径。
此外,模型在文本理解、动态效果生成、镜头调度等方面也有明显增强。它不仅能理解复杂语义,还能生成更具叙事性的动态画面。这种能力,使得AI视频不再只是“拼图”,而是具备了“导演感”。
功能拓展,边界重塑
“可灵2.5 Turbo”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功能拓展。
在文本驱动方面,模型支持更复杂的Prompt输入。用户可以通过自然语言描述场景、角色、动作,模型则自动生成对应的视频内容。这种“所言即所见”的能力,大幅降低了创作门槛。
在镜头语言上,Turbo版本引入了镜头调度机制。它能根据文本语义自动选择镜头角度、运动方式,生成更具电影感的画面。这种能力,过去只有专业导演才能掌握,如今AI也能胜任。
在动态效果方面,模型支持更丰富的动作库和物理模拟。角色的动作不再僵硬,场景中的物体也能遵循真实物理规律运动。这种细节处理,让AI视频更具真实感和沉浸感。
更值得一提的是,模型还具备多角色协同生成能力。用户可以设定多个角色在同一场景中互动,模型则自动生成符合逻辑的行为轨迹。这种能力,为AI视频创作打开了“群像叙事”的可能性。
“可灵2.5 Turbo”的推出,不只是快手的一次技术秀,更是对整个AI视频市场的一次冲击。
全球视角,技术突围
高盛的评价值得关注。他们认为,快手在AI视频领域已处于全球顶尖水平。这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模型性能、生成质量、成本控制等多维度评估。
在全球范围内,AI视频生成仍处于早期阶段。OpenAI、Google、Meta等科技巨头虽有布局,但多集中于研究层面,产品化进展缓慢。而快手则已将模型应用于实际业务,形成闭环。
这种“从实验室到产品”的能力,是技术突围的关键。它不仅体现了研发实力,更体现了产品落地能力。在AI视频这条赛道上,快手正在走出一条“技术-产品-生态”的闭环路径。
“可灵2.5 Turbo”的出现,不只是一次技术升级,更是一次内容重构。
过去,视频内容的生产依赖人力、设备、场地,成本高、周期长。而现在,AI视频生成让内容生产进入“算法驱动”时代。创作者只需一个想法、一段文字,就能生成完整视频。
这将改变内容生态。短视频、广告、教育、娱乐等多个领域,都可能因AI视频而发生结构性变化。内容生产将更快、更便宜、更个性化。
同时,内容分发也将受影响。AI视频生成的高效率,可能导致内容爆炸。平台需要更强的推荐算法、更精准的分发机制,才能应对内容洪流。
在版权层面,AI视频也提出新问题。生成内容的归属、使用权、商业化路径,都需要法律和行业规范的跟进。这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挑战,也是行业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技术的锋芒,市场的回响
“可灵2.5 Turbo”不是一个孤立的技术产品,而是快手在AI视频领域的一次战略落子。
它以性能为矛、以成本为盾,在技术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它让AI视频从“可能”变为“可用”,从“工具”变为“平台”。
谁掌握了更强的内容AI生产力,谁就掌握了内容的流量入口。而快手,正在用“可灵2.5 Turbo”争夺这份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