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港股热情,美股务实:基金经理如何布局AI医疗

作者: 预见大模型 AI技术 #AI技术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595

一、开篇:热度背后的新叙事

 

AI 医疗,这个听上去既高冷又复杂的赛道,最近又被推到了资本市场的风口。尽管行业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但公募 QDII 基金已经开始重仓布局港股与美股的相关标的。

 

这其实折射出一个微妙的变化。过去一年,大家谈 AI,更多盯着算力、芯片、大模型。而医疗这个垂类,既不像消费应用那样直观,也不像硬件基础设施那样显性,却因为 出海与商业化 的双重逻辑,突然被基金经理们重新聚焦。

 

投资市场的一个规律是:当资金开始集体下注时,它传递的往往不是对眼前盈利的认可,而是对未来叙事的押注。AI 医疗现在正是如此。

 

二、0 到 1 的阶段:AI医疗的困境与希望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 AI 医疗的现状,那就是:潜力巨大,但落地艰难。

 

1.困境

医疗是一个高门槛行业:需要监管批准、临床试验、合规验证,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拖慢商业化速度。

目前国内不少 AI 医疗公司营收规模有限,盈利更是谈不上,很多还停留在“验证产品价值”的阶段。

 

2.希望

AI 医疗的刚需属性是真实存在的。无论是药物研发的加速,还是诊疗过程中的效率提升,都触及了行业的痛点。

长期看,医疗支出不断攀升,社会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需求只会更强烈。AI 在这里的作用不会是昙花一现,而是大势所趋。

 

所以,虽然现在的 AI 医疗还处在 从 0 到 1 的拓展期,但它具备的产业逻辑,决定了它是一个值得长期观察的方向。

 

三、出海:商业化的真正突破口

 

报道中特别强调了一个关键词:出海。

 

为什么出海这么重要?因为国内市场有监管、有支付体系、有医院采购流程,推进起来往往一环套一环。而海外市场,尤其是东南亚等新兴市场,需求迫切、监管相对灵活,反而成了 AI 医疗公司快速验证商业模式的土壤。

 

  • 晶泰控股:依托 AI 技术,帮助药企获得澳大利亚的临床试验批准。出海业务屡有捷报,使它成为公募基金的宠儿。
  • 医渡科技:在新加坡、文莱等市场开展业务,海外收入增速远超国内,文莱市场已贡献超过 14% 的营收。
  • 固生堂:通过收购新加坡企业切入东南亚,计划向马来西亚、印尼延伸。
  • Mirxes觅瑞:国际市场收入占比 70%,其中新加坡、日本、泰国分别贡献三分之一、五分之一和一成以上。

 

这说明,出海并非行业普遍现象,但对部分 AI 医疗公司而言,确实是打开商业化天花板的重要方式。

 

四、QDII基金的分歧:港股溢价 vs 美股务实

 

值得注意的是,QDII 基金虽然都看好 AI 医疗,但落脚点并不完全一致。

 

1.港股路径:溢价更高

 

晶泰控股、固生堂、医渡科技、Mirxes觅瑞等成为港股市场的热门标的。

 

这些公司动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市销率(PS),反映了市场的情绪溢价。

 

问题在于,它们的盈利模式尚未跑通,估值是否可持续存在疑问。

 

2.美股路径:更务实

 

一些基金经理(如皮劲松)则倾向重仓美股 AI 医疗公司,比如 Tempus AI、Grail。

 

这些公司规模更大,发展更早,收入体量明显高于港股对标,但估值却反而更低。

 

例如,截至报道时间,Grail 的营收是 Mirxes 的 6.4 倍,但市值折算港元后还低于 Mirxes,这说明港股部分公司存在溢价过高的现象。

 

结论:资金分歧的背后,其实是对风险与机会的不同理解。部分基金选择港股,押赛道情绪;另一部分选择美股,更注重商业兑现。

 

五、估值泡沫与风险提醒

 

投资 AI 医疗,最大的矛盾就在于:估值先飞,业绩未到。

 

  • 港股市场赚钱效应显现,推动部分公司的估值水涨船高。但高市销率背后,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没有同步提升。
  • 一些公司市值上百亿港元,但营收还只有几亿规模,这种情况如果没有持续的收入兑现,很容易带来股价波动。
  • 基金经理们也心知肚明,所以才会在港股和美股之间做分散配置。

 

这意味着,投资者不能只盯着风口,还要冷静看清楚:热度背后,基本面是否能支撑?

 

六、产业前景:为什么不能忽视

 

即便风险存在,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否定整个赛道。AI 医疗的长期逻辑,依然坚实。

 

1.需求刚性

人口老龄化、医疗支出增加,是全球共识。AI 医疗作为“效率工具”,具备确定性的需求空间。

 

2.政策导向

国内政策对创新药、医疗新科技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脑机接口、手术机器人、AI 智能体等方向,政策关注度明显上升。

 

3.全球闭环

海外已经出现了“硬件—大模型—应用”的闭环。美国公司 Tempus AI 已与多家医院合作,推出面向 C 端的问诊产品并实现商业化。国内企业虽然稍慢,但正在追赶。

 

换句话说,这个赛道的爆发力可能不像光模块、算力那样立竿见影,但它具备 慢牛的特征:政策推动、需求刚性、应用落地,一步步夯实。

 

七、投资启示:如何看待 AI医疗

 

综合来看,AI 医疗目前正处在一个微妙的阶段:

 

  • 商业化路径逐渐清晰,但仍需要时间兑现。
  • 港股市场估值偏高,美股市场相对务实。
  • 出海是关键变量,谁能真正跑通海外业务,谁就有机会成为第一批盈利者。

 

对投资者来说,启示有三点:

 

  • 理性看待港股溢价:短期波动大,但部分公司仍有流动性和情绪溢价机会。
  • 重视美股对标:Tempus AI、Grail 等更接近商业化,估值更合理。
  • 布局逻辑:与其追逐热门概念,不如跟踪谁在海外有真实收入、谁能跑通闭环。

 

八、结语:一场慢热的革命

 

AI 医疗并不是一夜暴富的赛道,它更像是一场慢热的革命。基金经理们的重仓,说明这个方向已经被资本捕捉到;而投资者真正要做的,是耐心观察商业模式的兑现。

 

热度会有起伏,但产业方向不会变。正如报道里所说,AI 医疗还在从 0 到 1 的过程里,但当它走到 1 到 10 的阶段时,可能就是整个资本市场重新定价的时刻。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并不是“追风口”的故事,而是“抓住确定性”的逻辑。AI 医疗正在积蓄力量,真正的爆发,往往出现在市场最容易忽略的时候。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