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的增长逻辑与估值透视
一、资本的躁动与阿里的再出发
在杭州云栖小镇的会场里,阿里CEO吴泳铭的一句话引爆了市场——“将在3800亿元AI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追加更大的投入。” 这一表态迅速成为财经圈的热议焦点。
资本市场的反应几乎是条件反射般的:股价拉升、讨论升温,甚至有投资者戏言“宁愿买错,也不愿踏空”。这种对AI基建的狂热,背后既有对产业升级的乐观预期,也有对“下一代增长曲线”的急切追逐。
阿里这次释放的信号与往年不同。本届云栖大会,展馆的气质发生了明显转变——淘天、饿了么、1688、夸克的展台取代了大模型创业公司,大屏幕上展示的已不再是ChatGPT或LLaMA,而是通义大模型家族。阿里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外界:AI已经不只是概念,而是要变成贯穿集团业务、推动估值重构的核心抓手。
问题是:在市场亢奋的氛围下,阿里的估值究竟合理吗?特别是占据阿里市值想象空间最大部分的阿里云,是否真的能兑现成长性?
二、成长逻辑:阿里云的“三条增长主线”
要判断阿里估值,我们必须首先看懂阿里云的成长逻辑。
1.公有云份额的稳固与回升
中国公有云市场长期呈现“2+N”格局,阿里云与华为云形成双寡头。阿里云的份额在2022年一度被挤压,但近一年通过降本增效、聚焦大客户和政企订单,份额有回升迹象。尤其是政府、金融、电信等关键行业的订单恢复,保证了收入的稳定性。
2.AI算力供给的爆发式需求
全球AI基础设施进入资本支出狂潮。阿里计划追加3800亿元投资,本质上是要把自己定位成“算力水电厂”。通义大模型的持续迭代,需要大量GPU/自研芯片支撑,而阿里云正好可以通过算力即服务的模式,把硬件投入转化为长期现金流。
3.产业应用落地的长尾价值
阿里云真正的护城河,并不是单纯卖服务器,而是通过结合淘天、饿了么、钉钉、1688等场景,把AI应用落地。这种生态绑定,意味着阿里云不仅是工具提供方,更是阿里系业务效率提升的发动机。
从这三条主线看,阿里云的成长逻辑并非“故事讲得好”,而是有真实的业务抓手。
三、横向对比:阿里云与AWS、Azure、腾讯云
判断成长性,还必须放在国际与国内对手的维度里比较。
·与AWS、Azure对比 :
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已证明了“云+AI”模式的盈利性。AWS营收年均增速超20%,毛利率稳定在30%以上,成为亚马逊利润的主要来源。Azure更是凭借AI Copilot带动微软股价重估。阿里云要复制这一路径,关键在于能否把AI算力转化为普适的企业服务,而不仅仅依赖集团内部。
·与腾讯云对比 :
腾讯云在游戏、社交等垂直场景有优势,但在政企订单、金融客户的渗透率上仍逊于阿里云。阿里云的强项是B端生态绑定和产业链广度,劣势是盈利能力仍未完全打开。
·国内格局的特殊性 :
中国云市场受政策与数据安全驱动,本土化需求强烈,这给阿里云提供了壁垒。与国际市场单纯的商业竞争不同,阿里云更多是“国家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一环。
结论是:阿里云在国内仍是最有机会对标AWS/Azure的玩家,但在盈利模式成熟度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财务透视:阿里云的真实账本
资本市场最终买单的不是故事,而是数字。
1.收入结构
过去两年,阿里云的营收增速放缓,一度跌到个位数。但2024年以来,AI算力需求带动回升,核心收入来自政企订单和互联网大客户,长尾中小客户的贡献有限。
2.毛利率改善
阿里云在2023年开始收缩非核心业务,聚焦核心算力和平台服务,毛利率逐步改善。对比AWS的30%+毛利率,阿里云仍有提升空间,但趋势向好。
3.资本开支回报率
3800亿元投资是巨大的考验。资本市场的焦虑在于:这笔钱能否形成长期回报?如果像当年滴滴那样无限烧钱,投资者会失去耐心。但如果能把算力沉淀成长期订阅服务,市值就有想象空间。
4.对集团市值的贡献度
阿里当前市值被认为“低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电商增长放缓,投资者把更多溢价押在阿里云上。如果阿里云未来三年能保持20%—25%的复合增速,资本市场会愿意给阿里更高的估值倍数。
五、政策与格局:阿里云的护航与挑战
中国云计算与AI的发展,很难脱离政策语境。
·政策护航 :
国家层面明确要推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AI大模型算力、绿色能源数据中心,都需要阿里云这样的巨头来承担。
·国产生态绑定 :
GPU受制于海外限制,阿里云押注自研芯片(如倚天系列),如果能在国产替代浪潮中站稳脚跟,将获得额外的政策加持。
·产业应用的战略地位 :
阿里云不仅是商业公司,更是“数字经济底层设施”。这意味着它享有更高的确定性,但同时也要承担更多战略任务,盈利目标可能让位于国家战略。
这一点决定了阿里云的估值逻辑与AWS不同。阿里云不是单纯的市场竞争玩家,更像是“政策+产业”的双轮驱动。
六、估值透视:阿里贵了吗?
回到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阿里现在的估值合理吗?
·从绝对估值看 :
阿里目前市盈率处于相对低位,电商业务提供了稳定现金流,阿里云是估值溢价的主要来源。若单独拆分,阿里云的估值或许能达到集团总市值的30%—40%。
·从相对估值看 :
对比AWS、Azure,阿里云的规模和盈利能力仍有差距。但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使其估值逻辑更多类比“基础设施公司”,而非单纯的互联网公司。
·市场情绪层面 :
当前资本市场“宁愿买错,也不愿踏空”的氛围,确实推高了阿里的短期估值。但从中长期看,若3800亿投资能带来稳定现金流,当前估值并不过分。
换句话说,阿里云的成长性决定了阿里整体的估值合理性。只要阿里云不掉链子,阿里的估值就能支撑,甚至有重估的空间。
七、结语:阿里的“长期与短期”
阿里正处在一个微妙的节点:短期内,资本市场亢奋情绪可能让股价波动剧烈;长期看,阿里云的成长性才是真正的定盘星。
3800亿元的投入,是豪赌,也是必然。阿里必须证明,自己不仅是电商巨头,更是中国AI基础设施的核心玩家。
对投资者而言,阿里云的价值在于:它既是中国数字经济的“水电厂”,也是资本市场的“情绪引擎”。估值合理与否,不仅取决于财务数据,还取决于我们对未来中国AI格局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