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园都变了,你变不变?
一、反转与被动:林园买了自己说“不碰”的科技股
在A股市场里,林园一直是个话题人物。
这位从上世纪90年代就靠医药、消费股起家的老股民,以“死守白马”闻名。他的投资风格常被外界总结为“三不原则”——不追热点、不靠后视镜、不轻易卖掉优质资产。他还曾放话:“科技股我坚决不碰。”
结果呢?剧情反转。
今年9月,林园在公开场合亲口承认:旗下基金买了800万左右的寒武纪,成本不到500元 。原因并不复杂——旗下基金要参与科创板打新,而这需要600万市值的科创板股票。他说得很直白:“搞了以后,对我来说也是很痛苦,我买了以后才后悔,把我折腾的多少个晚上都睡不着觉。因为我买了是不卖的。”
哪怕是最典型的价值派,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也很难完全避开AI这条主线。
二、林园的焦虑,折射出一代价值投资者的尴尬
这事看似只是一个基金经理被制度牵着走,其实背后有更深层的意义。
林园的投资方法是典型的“赚企业长期成长的钱”:选定消费这些需求稳定、现金流扎实的行业,守着龙头,一拿就是十几年。
可问题是,今天A股的主线,已经不是消费了。
从“DeepSeek时刻”开始,整个市场的核心资金几乎都在围绕算力、AI和半导体产业链打转。
消费还在跟经济周期捆绑,而AI却是一条资金、政策、技术三合一的新主线。
换句话说,市场正在经历一次从“价值稳健”到“成长狂飙”的切换。
林园这样的老派投资人,不管内心接不接受,都难免会被浪潮推到科技股的门口。
三、为什么科技股让人又爱又怕?
先说“怕”。
科技股波动大,这是公认的。一个季度的财报不及预期,股价就可能腰斩;技术路线一旦走偏,几年研发全打水漂。对于习惯了稳定现金流的投资者,这确实太刺激。
再说“爱”。
科技股一旦走对趋势,涨起来就像火箭。2023年以来,光是AI服务器、光模块、GPU相关的股票,就有好几只翻了两三倍。
这种爆发力,在传统行业几乎不可能出现。
所以,爱与怕之间,其实就是“能不能承受不确定性”的差别。林园显然更习惯稳定,但市场不给他回避的余地。
四、制度推一把,趋势再推一把
林园这次的买入,看似是制度逼出来的。可站在更高的维度看,其实也是大趋势使然。
过去两年,科创板的存在感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硬科技”公司在这里上市。无论是光模块、半导体设备,还是新材料、算力芯片,未来几乎所有的前沿科技都得经过这一条融资通道。
这意味着:
林园的“妥协”,其实也从侧面说明了,科创板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地位越来越高,不买都难。
五、别被林园的焦虑吓到:AI赛道才是确定性最大的地方
很多人看到林园说“睡不着”,心里可能会想:是不是科技股风险太大,不值得碰?
恰恰相反。
我们反而觉得,林园的焦虑,说明的是传统价值派还没完全转过弯 。而真正的趋势投资者,恰恰要趁这种犹豫,把仓位压上。
尤其是AI板块。
这里面有波动,但长期逻辑极为清晰:AI不是短期风口,而是未来10年最确定的产业革命。
六、投资分水岭:坚定看好AI,抓住这次财富迁移
林园的故事,其实给所有投资者提了一个醒:在牛市里,如果你死守旧逻辑,市场会逼你改变。
就像他从“不碰科技股”到“被动买入”,表面上是规则要求,背后却是整个市场的定价权已经移到了科技板块。
如果你还停留在“消费才是硬逻辑”的旧思维,可能会错过这波最强主升浪。
而那些敢于提前压注AI、敢于拥抱波动的资金,已经在过去两年吃到了超额收益。
这才是真正的分水岭:有人选择回避,有人选择拥抱。
欲练此功,必先自宫。
这句来自《葵花宝典》的武侠黑话,其实也是投资世界的铁律:每一轮真正的机会,都要求你先斩掉旧逻辑、旧幻想。牛市不是普度众生的庙会,而是冷酷的筛选场。留下的,永远是少数清醒的人。
回头看这三年:
那么2026年呢?
如果你还拿旧眼镜看未来,你一定会再次被打脸。光模块将是血管,AI电力和储能将是心脏,先进封装和HBM会成为财报的核心驱动力,AI PC、工业AI、AI医药也将从“展示概念”变成“真金白银”的第二曲线。
所以,林园的焦虑,不过是旧逻辑被迫断掉的缩影。真正的财富迁移,早已开始,目标只有一个:AI主线,才是超级牛市的终极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