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NVLink引入x86生态,Retimer赛道承压?
在芯片产业里,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有了话语权。
最近,英伟达和英特尔突然联手,准备在x86平台更深度支持英伟达的高速互联技术(NVLink/NVLink Fusion)。表面上,这是GPU和CPU两大巨头的合作;但背后,其实是在挑战一个用了二十多年的老规则——PCIe通用总线。
如果这条新路子真的跑通,整个数据中心的设计逻辑都要改写。
而在这场博弈里,一些原本被认为是“黄金赛道”的玩家,像PCIe重定时芯片,就可能率先受到冲击。
一、从PCIe到英伟达互联:两条路线的交汇
PCIe的辉煌
PCIe是由PCI-SIG联盟推出的高速总线标准,英特尔等大厂是核心推动者。它几乎成了服务器和PC的“公共道路”,每隔几年速度就能翻倍,从3.0的8GT/s到6.0的64GT/s。但速度上去了,信号衰减的问题也越来越大。于是,为了让信号跑得更远、更稳,重定时芯片应运而生。
英伟达的野心
英伟达在2014年推出了自己的高速互联,专门解决GPU之间的数据传输。发展到第五代后,单GPU的总带宽能做到约1.8TB/s,是PCIeGen5的十几倍,延迟也更低。在机柜内的短距离互联场景下,这种技术能大幅减少对补偿芯片的需求。
关键节点:英特尔的加入
过去,英伟达的高速互联就像一条“私家高速路”,只能在自家平台用。而现在,英特尔决定为英伟达定制x86 CPU,并通过NVLink Fusion实现紧密互联。这意味着,未来高端AI服务器的CPU和GPU,可能不再主要依赖PCIe来沟通,而是走上英伟达修的“专用快车道”。
二、重定时芯片:从必需品到“有点危险”
为什么它曾经火?
当PCIe不断提速,信号损耗问题越来越严重,重定时芯片就是“救火队员”,负责把信号拉直、恢复、再送出去。
- 通用服务器:通常每台需要2–4颗;
- AI服务器:GPU数量多、走线复杂,常见需要8–16颗(具体还得看设计);
- 存储和网卡:高速外设之间的互联,也离不开它。
市场格局
在AI服务器爆发的带动下,这个细分市场一度被视为“黄金赛道”。海外有AsteraLabs、谱瑞、瑞萨等玩家;国内澜起科技快速崛起。行业预测,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接近20亿美元。
问题来了: 英伟达和英特尔的合作,直接针对的是CPU–GPU、GPU–GPU的高带宽短距互联。而这里,正是重定时芯片增量最大的部分。
三、英伟达+英特尔:对PCIe的压力
性能上的“降维打击”
在NVLink的体系里,GPU之间的数据交换延迟更低、带宽更高,而且机柜内的板级互联不再需要大量重定时芯片。原本8卡GPU服务器可能要8–16颗重定时,现在很多场景下可以大幅减少。
生态绑定的力量
GPU是英伟达的天下,CPU是英特尔的主场。一旦二者合力,互联标准就不再是单一技术问题,而会变成整个平台的选择。当云厂商批量采购时,他们会更倾向于选择“现成的整体方案”,而不是拼凑不同协议。
双重护城河
过去,英伟达靠CUDA软件生态锁住开发者。现在,它又要通过互联标准把硬件环节也锁住。软件+互联两层护城河叠加,英伟达未来的商业模式可能不仅仅是卖GPU,还可能在协议和生态上直接收费。
四、并不是“取代”,而是“分工”
需要澄清的是,PCIe和重定时芯片并不会因此消失。
- 在AI高端服务器里: 英伟达互联可能逐步成为事实标准;
- 在存储、网卡、通用服务器: PCIe依然是主流,重定时仍是必需品;
- 在长距离、复杂拓扑的场景: 没有重定时,信号跑不稳。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AI高端算力的新增市场可能被英伟达“切走”一部分 ,而PCIe和重定时则继续守住基础盘。这意味着,投资逻辑要从“高成长”回归到“稳定分工”。
五、二级市场的两条风险线
1)兑现速度的风险
市场往往是“先炒作,后验证”。英伟达+英特尔的合作要真正落地,需要CPU打样、服务器厂商适配、云厂商采购,这个过程可能需要2–3年。如果进展不如预期,概念股很可能经历一轮回调。
2)估值切换的风险
重定时芯片的逻辑已经开始变化。短期内,它在存储、网卡和通用服务器市场还有稳定需求;但高端AI市场的边际增量被削弱,估值溢价难以维持。二级市场上,这类股票容易出现“估值摇摆”,资金在高成长和稳健之间切换,波动会更频繁。
结语:协议往往是构建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
** **
芯片的工艺能领先一个世代,而协议则可能为技术生态提供更长期的支撑。
英伟达和英特尔的联手,不是简单的业务联动,更偏向一次从产品协同到生态共建、从接口优化到标准探索的深度协同。它不会立刻取代PCIe,但有望在未来几年对高端AI互联的竞争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对投资者来说,关注的不仅仅是某家公司出货多少颗芯片,而是:谁能把自己的方案变成事实标准,谁能用协议锁定生态。毕竟在算力主导的当下,协议往往是构建竞争壁垒的关键环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