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酝酿的关税新政,将如何影响芯片产业链?

外媒透露,美国政府正在考虑一项前所未有的关税政策:对进口电子产品按芯片数量征收关税。
这项提议由美国总统特朗普团队内部提出,消息人士透露,政策尚在评估阶段,但已引发广泛关注。
2025年8月,特朗普曾表示,美国将对进口半导体征收约100%的关税,但在美国生产或承诺在美国生产的企业将获得豁免。故而此次正在酝酿中的关税政策,也被认为是美国政府胁迫国外半导体企业“回流美国”的手段。
站在第三方看,这很可能不是一次普通的贸易政策调整,而是一场可能重塑全球电子产业格局的“芯片关税风暴”。
关税新政:芯片数量成征税标尺
新关税政策可能会对“多芯片”的外国电子设备,尤其是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家居设备生产商造成非常大的冲击。对于美国来说,芯片越多,产品越智能,附加值越高,美国就越希望这些产品在本土制造,而不是依赖进口。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尚未正式出台,但已在美国内部引发激烈讨论。一些专家警告,这种按芯片数量征税的方式可能会推高消费品价格,最终由美国消费者买单。
传统关税政策通常依据产品类别、产地或总价值进行征收。而“芯片数量”作为征税依据,显得格外新颖,也颇具技术门槛。
这一设想背后,是美国对“芯片主权”的强烈渴望。近年来,芯片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资源。从智能手机到电动汽车,从数据中心到人工智能,芯片无处不在。美国政府深知,谁掌握芯片,谁就掌握未来。
因此,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关税杠杆,迫使更多高芯片密度产品在美国本土生产。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美国制造业的技术含量,也能减少对中国等国家的依赖。
此外,芯片数量也成为衡量产品“技术复杂度”的指标。一部普通手机可能包含几十颗芯片,而一台高端笔记本电脑则可能超过百颗。按芯片数量征税,意味着技术越先进的产品,税负越重。这无疑会对一些依赖美国市场的电子制造大国构成压力。
对全球芯片行业影响几何?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曾公开表达过,对于芯片生产分布的担忧:“世界经济最大的失败点是99%的高性能芯片都是在中国台湾生产的。他们做得很好,他们有一个很棒的生态系统,但在风险管理方面,如果中国台湾的晶圆厂被迫停工——无论是由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还是自然灾害——连锁反应将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和技术基础设施。”
这个表态直指台积电,有数据显示这家来自中国台湾的芯片代工厂可能承载了全球70%的晶圆代工业务,韩国三星占了7%。可以说,东亚就是全球芯片生产的中心。
如果美国政府真的实施“按芯片数量征税”的政策,东亚电子产业将首当其冲,受到重大影响。
正因为此,这两家企业早已未雨绸缪。
台积电此前已经宣布将对美国的投资追加至1650亿美元,总计包括6座先进制程晶圆厂、2两座先进封装厂和1个研发中心,并且首座4nm制程晶圆厂已经量产,第二座3nm制程晶圆厂也正在建设当中。
三星也已宣布对向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泰勒市的晶圆代工(半导体代工)工厂投资440亿美元,包括包括4nm和2nm晶圆代工工厂、先进封装设施以及先进技术研发(R&D)设施。
这两家巨头公司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在美国建厂的方式,以规避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大棒。
芯片关税,是博弈也是赌局
美国政府拟按芯片数量征税的消息,虽未正式落地,但已在全球引发广泛关注。这不仅是一项贸易政策,更是一场技术与战略的博弈。
一些专家指出,这种政策可能在短期内刺激美国制造业,但长期来看,可能加剧全球通胀,削弱消费信心。
对全球芯片产业分布来说,这可能是一次重大调整的开始。而对中国AI等相关企业来说,这是一次不得不面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