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远交近攻?OpenAI联手英伟达甲骨文,是为了制衡微软?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637

OpenAI正在重新布局自己的朋友圈。

过去几个月,它先后与英伟达和甲骨文达成合作,并和微软进行了股权的重新调整。

这一连串动作引发外界对其与微软关系的重新审视。曾经“情同父子”的两家公司,如今似乎出现了裂痕。而英伟达和甲骨文的加入,是否意味着OpenAI正在寻找新的技术支点?这场AI巨头之间的博弈,正在悄然重塑行业格局。

OpenAI的新动作:拥抱英伟达与甲骨文

OpenAI先是与甲骨文签署了一份为期五年、总价值高达3000亿美元的云计算合同,又接受了英伟达1000亿美元的投资。此前,OpenAI主要依赖微软Azure进行大模型训练,微软在OpenAI也占有着巨大份额的股份(大约30%)。

这两项合作的时间节点非常微妙。微软与OpenAI的关系正处于调整期,而英伟达和甲骨文的加入,恰好填补了微软可能留下的空白。

实际上,OpenAI做出这些选择,并非心血来潮。

首先是算力问题。英伟达目前是全球AI芯片的霸主,其H100和B200芯片在大模型训练中表现卓越。OpenAI若要继续保持技术领先,必须获得最强的算力支持。而微软Azure在芯片部署上略显滞后,英伟达则能提供更快的响应和更高的性能。

其次是成本与灵活性。甲骨文在云服务市场虽不如AWS和Azure强势,但其定价策略更为激进,且在AI训练方面提供了更灵活的资源调度。OpenAI选择甲骨文,可能是为了降低训练成本,同时获得更多自主权。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控制权。微软与OpenAI的合作中,微软拥有较高的技术和商业话语权。而甲骨文和英伟达则更像是技术供应商,不会过度干预OpenAI的战略方向。这种“松绑式合作”,或许更符合OpenAI当前的需求。

微软和OpenAI即将分手?

微软并未公开回应OpenAI的新合作,但从多个信号来看,双方的关系正在降温。

早在今年6月,微软就与OpenAI之间因为“AGI条款”发生过激烈冲突。虽然明面上,双方的矛盾是技术之争,但很多人都能明白,双方更多的其实是控制权之争:微软希望在通用人工智能(AGI)领域拥有更明确的控制权,而OpenAI则坚持独立发展。这种分歧,导致双方在战略层面出现裂痕。

更深层上,是OpenAI对算力和云计算的近乎无穷无尽的需求,与微软自身供应能力之间的矛盾。随着AI训练的演进,对于AI行业的拓荒者,OpenAI未来对于算力的需求几乎是个天文数字,这让公司不得不寻找类似甲骨文和英伟达这样的,能在云计算和硬件上做支撑的公司。

反观微软,其在这两方面确实难以给OpenAI提供足够的支撑。近期,微软也宣布了对自己超算中心的扩建,很多人认为,这就是一种对OpenAI的“挽留”。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微软仍是OpenAI最大股东之一,双方的商业绑定依然紧密。短期内,彻底“分手”并不现实。但从技术和战略层面看,微软则不得不面临“脱钩”的可能性。

对OpenAI的影响:独立还是孤立?

OpenAI的动作看似主动,但也充满风险。

与微软的合作曾为OpenAI带来巨大的资源支持,包括资金、算力和市场渠道。如今转向英伟达和甲骨文,虽然获得了更强的技术支持,但也失去了微软的护航。

尤其是在商业化方面,微软的Office、Windows和Azure生态为OpenAI提供了广阔的落地场景。失去这些渠道,OpenAI需要重新构建自己的商业路径。

不过,从技术角度看,OpenAI正在寻求更高的自主性。它不再依赖单一平台,而是构建多元化的技术联盟。这种策略,或许能帮助其在未来的AI竞争中保持灵活和领先。

AI的未来,不再是单一叙事

OpenAI与微软的关系变化,是AI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过去,AI发展依赖巨头的资源和平台。如今,技术公司开始寻求自主和多元合作。这种变化,虽然伴随阵痛,但也孕育新的可能。

英伟达和甲骨文的加入,或许只是开始。未来,AI联盟将更加复杂,合作与竞争将交织进行。而OpenAI的选择,也将成为行业观察的重要风向标。

AI的未来,不再是单一叙事,而是多线并行的博弈。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