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两位首席爆料:OpenAI终极目标是“自动化研究员”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623

引言:这盘棋下得有点大

外界盯着OpenAI,大多时候还是把它当“聊天机器人公司”。但在近期a16z公开采访中,这家公司直接掀了底牌:它们想要搞的终极目标,是一个能自动发现新想法、能推进科学研究的“自动化研究员”。

此话出自OpenAI的两位核心人物——首席科学家Jakub Pachocki和首席研究官Mark Chen。在不到一小时的对谈里,他们把GPT-5、强化学习(RL,基于反馈信号优化策略的学习方法)、评估体系、用人标准和算力优先级全盘托出。

信息量大到什么程度?简单讲,这不仅仅是AI产品的路线图,更像是未来五年的产业指南。对投资者来说,听懂这场访谈,几乎等于提前拿到了一张AI产业链的藏宝图。

一、GPT-5不是升级,是把“推理”变成底色

Mark Chen的态度很清楚:GPT-5的使命,不是性能数字的堆叠,而是把推理(reasoning)和Agentic行为(自主规划与执行)真正带到主流。以前GPT系列和o系列一快一深,用户还要自己选。现在OpenAI直接把方向定死——未来的AI助手,大概率就是推理。

为什么这对投资者重要?因为这意味着应用门槛被进一步降低。过去推理能力只在研究型模型里才能体现,现在要变成普遍配置。科研、编程、金融、法律、咨询等行业用户,都可能被“默认升级”。

但问题随之而来:用什么来衡量?Pachocki承认,过去几年那套基准几乎被刷到饱和,分数已经不能说明问题。原本靠标准化考试型指标验证模型泛化性,现在却发现强化学习能让模型在某个领域“考得很好”,但泛化不一定过硬。

所以,新的评估标准必须从分数转向“能不能搞出新东西”。比如:模型能不能在经济相关的应用里真正创造价值?能不能帮助科学家缩短研发周期?这些都直接影响投资逻辑。

对市场来说,这是定价逻辑的转变:从“AI能考多少分”,到“AI能带来多少真实成果”。这也是科研应用股未来被资金重估的逻辑起点。

二、自动化研究员:AI要和科学家抢饭碗?

在访谈中,Mark Chen讲了个让人心惊的例子:他和物理学、数学领域的朋友用模型实验,发现模型能解决一些原本需要学生几个月才能完成的难题。这不是“辅助工具”,而是已经在“干研究”。

Pachocki更是毫不遮掩:OpenAI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一个能自动发现新想法的研究员。先从OpenAI内部的研究任务做起,再扩展到整个科学界。

衡量标准?不是论文数量,而是模型能维持推理的时间跨度。两位高管在访谈中提到,内部观测下 ,模型在特定任务设置中大约能撑1到5小时 。未来要把这个跨度不断拉长,让它像真正的研究员一样,能长期保持稳定的思考链路。

这背后释放了两个投资信号:

更有意思的是,Mark Chen还抛出“氛围研究”(vibe researching)的概念:如果年轻人已经习惯了“氛围编码”(凭直觉编码),未来科研也可能进入“凭感觉先试、再用AI迭代”的新范式。这意味着AI科研工具的普及率和黏性可能比想象中更高,进一步提升相关生态的长期价值。

三、强化学习没死,人才不是要“网红”

每次OpenAI发新模型,总有人说强化学习到头了。但Pachocki很坚决:没到。强化学习之所以还活力十足,是因为它和语言模型结合后,能锚定现实世界场景。这才是过去几年最核心的突破。

他甚至预测,奖励模型的发展会非常快,未来会像微调数据集一样,成为研究的基本动作。换句话说,强化学习还会持续推升模型性能,而不是停在今天。

这对投资者的提醒很直接:别急着给技术发展“盖棺论定”。在产业早期阶段,很多看似瓶颈的东西,往往会被新方法一夜突破。低估技术弹性,是最大的风险。

谈到招人,OpenAI的标准同样和大众认知不同。他们要的不是最“出圈”的明星学者,而是能扛住失败、解决过实际难题的人。研究的本质就是不断试错,能在关键时刻转向的人才,才是稀缺资源。

对投资逻辑的启示:

四、拼到最后,比的就是算力和能源

访谈的最后一个问题很现实:如果有10%的额外资源,你会投向哪儿?Mark Chen毫不犹豫:算力。

因为没有任何研究人员会嫌GPU太多。Pachocki补充得更直接:几年前大家以为AI会进入“数据受限”阶段,但现实是,今天依旧是“算力受限”。而且背后还有更大的物理约束——能源消耗。他甚至预言,机器人技术很快会成为另一个重点方向。

这句话对投资圈的意义再明白不过:AI行业所有的想象力,最终都要落到算力、电力、能源这些“硬通货”上。谁能在算力密度、能效比和交付稳定性 上形成优势,谁就更可能获得产业链的溢价。

但要注意,算力赛道的赢家仍取决于技术路线、供给弹性、客户结构与成本控制 ,并非赛道里的所有公司都能线性受益。与此同时,能源和电力环节也会成为长期的隐形天花板,相关的电力设备、冷却液、能源供给企业,可能在未来的AI大潮里扮演更重要角色。

结语

这一场访谈,等于OpenAI自己写了一份“路线宣言”:GPT-5把推理变成底色,评估体系要彻底换轨,强化学习远没到瓶颈,人才要能扛住失败,算力和能源依旧是核心约束。而最核心的底线,就是那四个字:自动化研究员

对投资者来说,这不是一句空洞口号,而是一条真正的赛道指引。从科研应用,到算力基础设施,再到能源约束,AI产业的下一个价值中枢,已经清晰浮现。

当然,所有这些仍停留在管理层表述与内部观测 层面,未来能否走通,还要看成果的可复现性、研发周期的量化缩短,以及能否真正转化为产业化价值。短期交易仍会受情绪和预期差主导,但长期趋势已经摆在那里。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