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大摩最新警告:AI吞噬软件,黄金时代终结?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647

一、从“软件吞噬世界”到“AI吞噬软件”

2011年那句“软件正在吞噬世界”成就了一代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帝国。过去十几年,谁手里有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办公协同,谁就能源源不断收割现金流。

可到了2025年,AI出手了。摩根士丹利在9月24日云栖大会后的研报中直言:AI吞噬软件(人工智能对传统软件的替代)。传统软件的模式是“功能打包、按授权许可”,靠固定流程赚钱;AI的逻辑则完全不同,是“模型+Agent(智能体,可自主分解任务、调用工具并执行步骤)动态生成”,随时能根据需求拼装功能。

二十年搭出的护城河,正在被AI一点点侵蚀。

二、云栖大会信号:应用层的存在感被削弱

阿里在2025年的云栖大会上已经明确:大模型和Agent(智能体)会像操作系统一样,能自己生成、自己调度功能。

举个例子:你要算三年的毛利率波动,过去在Excel(电子表格软件)里要写公式、画图表;现在只要一句话,AI就能直接生成报表。到这一步,用户几乎感觉不到软件的存在。

“吞噬”并不是“消灭”,而是把交互入口从“功能菜单”改写成“自然语言+智能体”。摩根士丹利正是捕捉到这一点,提出“AI不只是提升软件,而是直接吞掉软件”。

三、摩根士丹利的推演与判断

大摩在研报中给出的逻辑链条非常清晰:

大摩在研报中解释“AI 吞噬软件”的逻辑时指出:过去软件的商业模式建立在“固化流程+授权收费”之上,但当 AI 原生应用普及,很多传统软件功能不再需要单独存在,而是被模型和智能体即时生成。这意味着应用层的价值会被压缩,利润重心将逐步下沉到算力、存储、网络、电力这些底层环节。

因此,大摩点名阿里是“中国最好的 AI 赋能者”。理由很简单:既有模型(通义)、又有云(阿里云),还能主动重写自家应用逻辑,哪怕冲击钉钉、ERP。

价值正在下沉,基础设施得利,传统软件受损。

四、谁在AI时代吃肉

微软Office的命运已经说明一切:二十年现金牛,在某种程度上被Copilot(智能辅助写作工具)自己改写。用户写文档、做表格,AI一键搞定,价值锚点已从“功能”转向“结果”。连微软都在自我吞噬,那些二三线软件厂商还能剩下多少护城河?

投资的答案就直接:

摩根士丹利的这句话不是噱头,而是对估值体系的重估。2011年的“软件吞噬世界”造就了SaaS繁荣;2025年的“AI吞噬软件”,可能就是它们的分水岭。

市场不会给犹豫的人留时间。十年前,软件是金矿;十年后,财富密码已经藏在整个AI基建链条:从光模块到液冷,从电力到核电,从算力芯片到新材料。要么站在吞噬的一边,要么被吞噬。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