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当AI涌入职场,中国就业版图正在改写

作者: 预见大模型 人物 热门 #热门 #人物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646

一、年轻人的第一份工作去哪了?

前不久,我和一位刚毕业的学生聊天。他学的是计算机,心里本来想着进入大厂做研发。可等到校招季,他发现“初级开发工程师”这个岗位在不少公司里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司直接招有三到五年经验的人,初级岗位要么被AI自动化处理,要么被外包到人力成本更低的地方。

他苦笑着说:“那我们这种刚毕业的,连个起点都没有,还怎么积累经验?”

这个问题,不止发生在中国。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近年来,在软件开发和客户服务等最易受人工智能影响的领域,初入职场员工的就业率出现了大幅下降 。世界经济论坛也指出,50%到60%的典型初级任务(报告起草、研究综述、代码修复、日程安排、数据清理)已经能够由AI完成。

在这样的背景下,《哈佛商业评论》刊登了一篇题为《用AI裁掉初级岗位,是在断送企业的未来》的文章,文章直言:

“当企业为了节省成本,用人工智能替代初级岗位时,看似获得了效率,却牺牲了未来的人才培养机制。”

这句话,点中了问题的核心。

二、哈佛商业评论的主要观点

这篇文章并不是在否认AI的效率,而是在提醒企业:初级岗位的价值,从来不仅仅是完成工作本身,更在于它是企业人才梯队的“蓄水池”。

1.初级岗位是人才成长的起点

文中提到:“如果组织完全裁撤入门级岗位,就像砍掉树木的根系。短期看树干还挺立,但长期一定会枯萎。” 这比喻形象地指出,没有足够的新人进入,企业将失去中层和高层的接班人。

2.AI能完成任务,但无法替代学习曲线

初级工作确实有大量重复性任务,但这些任务恰恰是年轻人理解业务逻辑、熟悉行业规则的必要环节。文章强调:“AI可以修复代码,却不能培养对系统架构的整体思维;可以起草报告,却不能训练判断的直觉。”

3.重新设计,而不是裁撤岗位

哈佛商业评论建议企业,不应当“简单删除初级岗位”,而是要重塑这些岗位的职责:让AI去承担机械性工作,而把新人解放出来参与更多创造性、跨部门协作的内容,从而加速他们的成长。

这三点核心,构成了文章的警告与启示:一味依赖AI削减初级岗位,是在透支未来。

三、中国当下的就业形势:结构性困境

把视线转向中国,我们看到的问题更加复杂。

1.经济换挡叠加AI冲击

中国正处在从“制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过程中。传统行业的岗位在萎缩,而新兴产业对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AI的快速普及加剧了这一趋势:那些原本能“消化”庞大毕业生群体的基础性岗位正在消失。

2.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

202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继续创新高。现实却是,大量学生缺乏与产业升级相匹配的技能。结果就是“学历膨胀+就业焦虑”:岗位少了,竞争却更激烈。

3.中小企业的矛盾

与大厂不同,中小企业其实仍然存在大量用工需求,但它们更需要“复合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问题在于,大学培养出的毕业生,往往理论强、实操弱,难以匹配。

这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结构性困境:年轻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四、跨周期视角:AI带来的“岗位重构”

如果从一个更长的周期来看,AI并不是单纯的“抢饭碗”,而是重塑了岗位结构。

·短期看,是岗位的消失 :尤其是那些重复性强、低门槛的工作。

·中期看,是岗位的转型 :AI负责基础任务,人类则承担更复杂的判断和创造。

·长期看,是新岗位的诞生 :正如当年互联网消灭了打字员,却催生了电商、数字营销、云计算等全新行业。

这也是投资者、政策制定者和年轻人都必须理解的跨周期逻辑:不要只盯着当下的岗位流失,更要看到未来的结构性重建。

五、可能的解决方案

那么,中国应如何应对AI对初级岗位的替代?我把答案拆成三个层次。

1. 政策层面

·推动校企合作 :把AI技术真正引入高校教学场景,让学生在校期间就熟悉“AI协作式工作”。

·设立过渡岗位 :比如政府可以推动“AI+实训基地”,让学生用真实企业任务来训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课堂项目。

·鼓励灵活用工与创新创业 :为初创企业和小微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创造更多“混合型岗位”。

2. 企业层面

·岗位重设计 :不要一刀切裁掉初级岗位,而是把它们改造为“AI+人类协作”的复合岗位。

·建立AI陪伴式成长机制 :比如新人在入职的第一年,就用AI工具提升效率,同时导师制度保证他们能学到判断和沟通能力。

·长期激励机制 :在人才培养上投入,不追求短期降本。

3. 大学生个体层面

·转变心态 :别再把“初级岗位”理解为“打杂”,而是把它当作“AI协作下的能力加速场”。

·提升复合技能 :尤其是数据分析、跨学科知识、沟通与创造力。这些是AI短期难以替代的。

·择业方向 :不必一味盯着大厂,很多产业中的“小而美公司”同样是成长的沃土。

·终身学习 :把AI当作工作伙伴,持续更新自己的工具箱。

六、结语:别把未来砍掉

回到文章的开头,那位毕业生问我:“如果初级岗位都没了,我们从哪里开始?”

我的回答是:初级岗位不会消失,而是会被重塑。

企业不能只算眼前的成本账,还要算长远的人才账;大学生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岗位消失,还要看到未来的新岗位在哪里。

《哈佛商业评论》那句话值得反复咀嚼:

“裁撤初级岗位,也许能让企业今天的报表更好看,却会让明天的人才链条断裂。”

在AI重塑的时代,中国就业的难题,不是“有没有工作”,而是“如何把人和AI放在合适的位置”。

这才是跨周期的启示。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