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资本狂飙,就业停滞: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作者: 预见大模型 人物 顶级公司 AI电力 #顶级公司 #AI电力 #人物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652

摩根大通最新的研究报告释放出一个令人侧目的信号:2025年上半年,全球资本开支的年化增速高达 11%,刷新近十年来的纪录;与此同时,发达市场的新增就业几乎停滞,预计第三季度就业增长仅有 0.4%。资本与劳动,这两大传统的经济驱动力,正在出现罕见的背离。

 

这不是一个统计学上的巧合,而是深刻反映了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机器在加速奔跑,但人类没有跟上节奏。

 

一、行业的跨度:从“重资产”到“智资产”

 

如果说20世纪的资本开支主要是 钢筋水泥的堆砌,那么今天的资本开支,则更像是一场 算力与算法的竞赛。

 

  • 制造业:曾经资本开支意味着建厂、买地、扩产,如今更多是采购 自动化产线、工业机器人、数字孪生系统。一家汽车厂的新增投资,往往对应的是“智能化车间”,人力需求不增反降。

  • 科技与互联网行业:资本开支几乎等同于 算力支出。数据中心、GPU集群、ASIC芯片、大规模存储,是这些企业财报中的核心科目。开支的受益者不是就业,而是整个 AI硬件产业链。

  • 能源与电力行业:为了满足AI带来的用电需求,各国纷纷启动 电网改造、储能、特高压建设。这是实打实的万亿级投资,但对应的就业岗位更多是工程项目制,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新增就业。

  • 物流与服务业:过去投入往往意味着扩大网点、增加配送员,现在资本开支的重点是 自动仓储、无人配送车、AI调度系统。同样是“砸钱”,却大幅减少了劳动力需求。

 

可以说,今天的资本开支正横跨 制造、能源、互联网、交通、金融 等所有行业,但共性是:资本流向的是“高效率资产”,而不是“人力密集型资产”。

 

二、就业与资本的剪刀差:新常态还是过渡期?

 

从历史经验看,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初期,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机器替代人力”的阶段,但最终新产业往往创造了新的就业。问题是,这一次的AI革命是否仍会遵循这一规律?

 

1. 技术替代效应前所未有

 

AI与自动化的边际替代率极高。客服、翻译、文案、财会、仓储管理,甚至研发辅助,AI都能胜任。这意味着,一次性被替代的工作量极大,而新增岗位远远赶不上。

 

2. 投资高度集中

 

资本开支主要集中在少数科技巨头与高端制造领域。它们的新增岗位大多是高技能、研发型工作,门槛极高,并不能解决普遍就业问题。

 

3. 人口结构加剧矛盾

 

发达国家老龄化明显,年轻劳动力供给不足;而在发展中国家,低技能岗位恰恰被AI冲击最大。供需错配,使得就业市场的结构性问题被进一步放大。

 

4. 滞后效应难掩趋势

 

有人认为就业只是滞后,等投资落地后自然会创造岗位。但关键在于,资本投向的数据中心、算法平台,本身并不需要大量人工。即便有滞后效应,也很难回到过去那种“资本投入+大规模吸纳就业”的模式。

 

因此,我的判断是:这次的“剪刀差”并非短期,而更可能成为 新常态。

 

三、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宏观数据的背后,其实在回答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究竟生活在怎样的时代?

 

1. 生产率驱动的时代

 

据摩根大通测算,在企业设备支出方面,全球资本开支继2024年仅温和增长4%后,在2025年上半年飙升至10.2%的年化增长率,并且这不是局部现象,是全球普遍存在的趋势。

 

经济增长的逻辑,正在从“更多人+更多工厂”,转变为“更高效的机器+更智能的算法”。生产率,而不是人口,正在成为第一驱动力。

 

2. 资本密集的时代

 

与此同时,就业端却显得格外疲软。发达市场三季度招聘年化增速仅 0.4%。摩根大通强调,这一水平在历史上极为罕见,除了疫情最严重的阶段,只有在全球金融危机复苏初期出现过。

 

这表明,在经济扩张的动力上,劳动已不再是核心支撑。企业要想保持增长,不得不依赖资本的持续投入——能否融资、能否不断加码算力和设备,正逐渐成为竞争力的关键。资本回报越来越依赖“规模+技术”,由此也加剧了赢家通吃的效应。

 

3. 分化的时代

 

  • 行业分化:科技、能源、半导体、AI产业链高速扩张;传统劳动密集产业逐渐边缘化。

  • 人群分化:掌握AI技能的人才价值水涨船高,中低技能岗位则被边缘化。

  • 区域分化:发达国家用资本和技术“替人”,新兴市场在产业转移中可能陷入“就业空心化”。

** **

四、行业纵览:谁是赢家,谁是输家?

 

潜在赢家

 

  • 算力与半导体链条:GPU、ASIC、光模块、存储器、先进封装,直接承接资本开支浪潮。

  • AI基础设施与云计算:谁能提供高效算力平台,谁就是资本开支的最大出口。

  • 新能源与电力设备:电网改造、储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成为资本开支的新支柱。

  • 工业自动化与机器人:替代劳动力、提升效率的核心载体。

 

潜在承压者

 

  •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在AI与自动化压力下生存空间受限。

  • 中小企业:融资能力不足,很难跟上资本密集化的节奏。

  • 中层岗位:尤其是那些重复性强、但又非体力劳动的白领,正面临被AI“挤出”的风险。

 

五、资本市场的映射

 

这种格局必然在资本市场形成强烈的映射效应:

 

1.资金偏好转移

投资者更偏爱能够证明“资本效率”的企业,而不是“劳动扩张”的企业。

 

2.估值分化

头部科技公司、市值巨大的平台型企业获得溢价,中小型传统企业估值受限。

 

3.风险重新定价

如果就业疲软拖累消费,需求缺口可能让部分资本开支变成“无效投资”。一旦信心逆转,资本市场可能出现剧烈波动。

 

4.债务风险抬升

高资本开支若缺乏相应现金流回报,会带来资产负债表压力。这也是未来几年潜在的金融风险点。

 

六、就业者的困境

 

摩根大通的研报,聚焦的是资本和宏观。但读者肯定会关注一个问题:就业者怎么办?

 

目前,各国政府也在大力鼓励 AI 和技术投资,未必有精力去呵护就业市场。资本的逻辑是效率优先,政策的逻辑是战略优先。就业问题,往往会被放在后面。

 

真正的问题是,就业者如何应对新时代:

 

第一,要正视趋势。岗位减少是事实,尤其是中低端岗位。抱怨无济于事,唯有提升技能。

 

第二,要靠近资本流向。资本砸向哪里,就业机会就在哪怕再少也更有含金量。跟着资本走,总比停留在被替代的行业强。

 

第三,要接受“职业半衰期缩短”的现实。AI 时代,没有终身职业,只有持续学习。

 

摩根大通没有说透,但它的报告其实在提醒每个劳动者:未来的竞争,不再是“有没有工作”,而是“能不能跟上资本开支的方向”。

 

总结

 

摩根大通用一份宏观研报,描绘了一个残酷的画面:资本狂飙突进,就业停滞不前。这不仅是投资逻辑的变化,也是社会结构的变化。

 

对企业和投资者而言,这是一份方向指引:去找资本开支涌入的赛道;对普通就业者而言,这是一份冷酷提醒:机器会跑得更快,而人类要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在摩根大通的眼里,这不是短期错位,而是一个新常态。理解这一点,可能比解读任何一份财报、任何一条新闻都更重要。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