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AI投研框架(一):要看稀缺性,而不是增长性
未来5年,投资AI的逻辑一定看稀缺性 ,不要看增长性。
我的投研框架是:稀缺性>增长性→预期→盈利 。
当某一关键投入要素在中期内难以快速扩产(技术、良率、资本开支、资质认证或政策约束)时,需求侧边际多一分,价格与利润就会出现非线性放大。市场据此愿意给更高的PS/PE/EV/EBITDA 。
三要素:稀缺性的成立条件
1.需求确定(AI算力资本开支上行);
2.供给刚性(扩产周期长/认证门槛高)。
3.替代性低(短期无可比替代)。
如何界定稀缺性
1. 排产可见度:订单能见度≥12–24个月。
2. 认证路径:进入“少数几家”严苛认证体系(云/整机/通信);
3. 价格黏性:合约价对现货波动不敏感,或含“阶梯ASP”。
4. 扩产结构性受限:良率爬坡慢、关键设备交付受限、资质稀缺(安规/并网/数据中心标准);
5. 替代难度高:短期技术路线更迭亦需共享同一瓶颈(如先进封装/高端材料/工程能力)。
如何看估值逻辑
当“量×价”均上修且可见度增强时,市场先抬PS ,再落PE (利润兑现后回归盈利驱动)。
投资节奏
T0–T1(产能签署/认证阶段):主题溢价更强,择“绑定+稀缺”标的。
T1–T2(良率与放量):看 ASP 台阶 与 毛利率结构性提升。
T2–T3(竞争进入/供给改善):从“赛道贝塔”转“公司阿尔法”(成本、交付、产品组合)
请勿抄袭,转载请注明预见叶荣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