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我的AI投研框架(二):如何判断稀缺性?

作者: 叶荣添 人物 顶级公司 #顶级公司 #人物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640

这篇接着展开,如何把这种观点性思维量化成数字去判断。因为AI算力资本开支是确定上行的,但利润和估值溢价从来不是平均分配的,它们只会流向那些真正稀缺、不可替代的环节。

这就牵涉到2个问题:

一、为什么稀缺性>增长性?

当某一关键投入要素在中期内难以快速扩产(无论是技术壁垒、良率瓶颈、资本开支周期,还是认证与政策约束),就意味着供给具备刚性。只要需求侧再多一点增量,价格与利润就会产生非线性放大。而资本市场正是围绕这种非线性,给予更高的PS/PE/EV/EBITDA倍数。

这就是为什么“看似增长很快,但人人能做”的行业估值天花板有限,而“扩不动、不可替代”的环节却能享受长期溢价。

所以我在上篇里给出了判断稀缺性的三要素:

  • 需求确定 :AI算力资本开支持续上行;
  • 供给刚性 :扩产周期长 / 认证门槛高 / 资金投入大;
  • 替代性低 :短期无可比替代。

二、如何把稀缺性量化?——SABC指标

为避免“稀缺性”只停留在形容词,我提出了一个可操作化的指标体系:

  • SABC = (未来12个月锁定在手订单 ÷ 未来12个月最大可交付产能) × 合同质量系数
  • 在手订单 :客户已签署、具备交付约束的合同(包含锁量、预付款、违约金);
  • 最大产能 :考虑良率、设备到位率、实际可交付能力,而不是理论产能;
  • 合同质量系数 :0.7–1.1之间,条款越硬(预付款、违约金、锁量强),系数越接近或超过1。

判读区间

  • S > 1:超卖稀缺,供不应求且合同硬,市场最愿意给高估值;
  • 0.8–1 :供需平衡,需观察扩产与新单的边际变化;
  • **1的环节,就是资本市场给出“超额溢价”的稀缺资产。

请勿抄袭,转载请注明预见叶荣添。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