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AI,就是不理解“指数级增长趋势”
回顾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来临时,怀疑论总是先声夺人。二十多年前,互联网被斥为“泡沫”,投资人看着Pets.com的破产就断言“网络不过是炒作”;十年前,电动车被贴上“骗补”的标签,许多人坚信它们无法替代燃油车。如今,这一幕再次上演:人工智能被很多人视作“虚火”,有人说模型只是换个马甲的统计工具,有人说ChatGPT不过是搜索引擎的翻版。
但AI明星公司Anthropic的研究员Julian Schrittwieser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视角。他指出,否认AI的潜力,本质上是否认指数级增长的规律。这和新冠疫情初期的误判如出一辙:当曲线还在低位时,人们以为风险有限,直到爆发时才追悔莫及。
换句话说:质疑AI,往往是没有真正理解指数级增长趋势。
一、什么是指数级增长趋势
要理解AI的未来,必须先理解指数级增长趋势的含义。指数级增长不同于线性增长。
线性增长:每个时间周期增加一个固定量。例如收入每年增加10万元,五年后就是50万元。
指数增长:每个周期按照固定比例翻倍。例如每年翻倍,第一年10万元,第二年20万元,第三年40万元,到第五年就已经320万元。
在人类直觉中,前几年二者差别并不大,但随着时间推移,指数级增长趋势会在短时间内爆发出远超预期的力量。
这正是新冠疫情让世界猝不及防的原因:当感染人数还在几百例时,看似可控;一旦指数效应显现,就不可阻挡。AI的发展同样如此。今天它还在犯错,但曲线一旦进入加速阶段,几乎没有人能跟得上它的跨越。
二、指数级增长的证据
1.软件任务:每七个月翻倍
独立机构METR的研究提供了最直观的证据。它长期追踪AI模型自主完成软件任务的时长,结果发现:大约每七个月,模型能独立完成的时长就会翻一倍。七个月前,模型能稳定执行一小时,如今最新模型已经能支撑超过两小时的复杂任务。
这就是指数级增长趋势的力量。在前期,增长显得微不足道,很容易被忽视。但一旦进入加速区间,变化就会以倍数级释放。
2.GDPval:跨行业逼近专家
OpenAI的GDPval评估覆盖九大行业、四十四个职业,由平均经验十四年的专家设置任务。结果显示,GPT-5的表现已经“惊人地接近”人类专家,而ClaudeOpus4.1在部分任务上甚至持平或更优。
这意味着,AI的成长并非局限在编程或文本生成,而是快速跨越到更广泛的经济活动:法律、医学、教育、金融、制造等多个行业的边界正在被撕开。
3.金融逻辑的映射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这些并不是孤立的科研数据,而是一条正在加速的曲线。一旦趋势确定,市场的惯性就是提前定价。指数趋势带来的风险不是“高估”,而是“低估”,因为曲线的后半段常常超出大多数人的直觉。
三、怀疑者的认知陷阱
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人坚持怀疑?
首先,人们往往盯着缺陷。看到AI写错几行代码,就否认它的潜力。这就像2008年看电动车冬季续航打折,就武断地下结论“电动车没未来”。
其次,人类直觉天然依赖线性思维。我们更容易接受逐步改善的模式,却低估了指数增长带来的突然跃迁。AI不会“慢慢接近人类水平”,而是会在某个时刻直接跨越。
最后,还有心理防御机制。承认AI可能在几年内超越自己,需要巨大的心理成本。怀疑,往往是一种心理安慰。
四、2026:曲线的临界点
如果外推这条曲线,2026就是一个清晰的拐点。
2026年中:模型将能够独立完成完整的八小时工作日。
2026年底:至少有一个模型在多个行业达到人类专家水平。
2027年后:AI将在更多任务上频繁超越人类专家。
这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上,部分白领岗位将收缩、AI成为‘无形员工’,重复性强的脑力劳动率先受到冲击;企业预算中,大量资金将从传统人力成本迁移至AI工具和服务,这是必然的成本优化;资本逻辑也将由‘故事’切换到可见的收入与利润。
这就像2007年的iPhone发布,最初被吐槽屏幕小、续航差、信号弱,但仅仅三年后,智能手机渗透率就突破天花板,整个产业格局重写。
虽然AI和智能手机不完全相同,但在曲线加速和产业重构的逻辑上高度相似。
五、风险与不确定性
即便趋势明确,也不能无视风险。
技术风险:是否可能出现短期平台期?谷歌AlphaGo之后,公众曾担心AI进入瓶颈,但事实证明新一代大模型依然突飞猛进。
成本风险:英伟达GPU价格持续上涨,数据中心能耗急剧增加,绿色能源和算力调度成为制约因素。
监管风险:欧盟AI法案逐步推进,美国白宫的AI行政令出台,都可能让AI发展在部分领域“踩刹车”。
资本风险:若估值提前透支,一旦兑现不及预期,就可能引发剧烈回调。历史上互联网泡沫破裂就是前车之鉴。
这些不确定性会影响曲线的斜率,但并不会改变方向。
六、结语:趋势不会因怀疑而停下
怀疑AI,其实就是不理解指数级增长趋势。在金融市场,最危险的操作就是和趋势作对。
互联网曾被怀疑,电动车曾被嘲笑,但最终证明:指数趋势不会因质疑而停下。它只会让怀疑者错过最佳窗口期。
2026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眼下的两年倒计时。资本市场不会等到AI真的能自主工作八小时那天才重新定价,它会提前一年,甚至更早,把未来折现到现在。
问题不是“AI会不会爆发”,而是:当这条曲线已经清晰,你是否已经在正确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