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存储芯片涨价背后:AI浪潮下的博弈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684

过去几个月,存储芯片行业的巨头们罕见地步调一致,联手上调价格,最高涨幅在30%左右。多家厂商股价连创新高,最近一个月内,美光股价累计上涨约60%,铠侠与闪迪股价累计上涨均超过100%。

据可靠数据显示,主流DRAM芯片现货均价已连续三周涨幅超过5%,尤其是供应紧张的DDR4,价格在不到一个月内累计上涨接近30%,半年累计涨幅超过200%。

市场情绪高涨之下,分析师甚至开始预言:这可能是一场将延续至2026年的超级周期。

这并不是一次普通的价格调整。背后,是全球AI算力需求的爆发,是供应端主动控产的协奏,更是整个半导体产业格局重新洗牌的前奏。

涨价的序曲:从过剩到炙热

时间回到2023年年初,全球存储芯片还处于供大于求的寒冬。库存高企、价格暴跌,厂商利润被压到谷底。然而短短数月,形势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3年下半年,曾跌至历史低点的512Gb TLC NAND闪存现货价格在六个月内上涨超过100%,合约价也随之跟进。该媒体监测的市场价格显示,到2024年初,西部数据2TB Black SN850X的售价已突破150美元,而三星990 Pro 2TB则从假日期间的约120美元低点跃升至175美元以上。

进入2025年,AI服务器需求如潮水般涌来。大型数据中心扩建、AI模型训练升级、终端设备迭代——每一个环节都在吞噬存储资源。

几乎在同一时间,几家头部厂商开始同步动作:为了利润,将资本投向利润更高的HBM和先进制程节点——这也导致了今天供应不足的情况。

NAND和DRAM价格已较去年低点上涨超三成。业内人士透露,部分厂商正在与下游客户重新签订合约,季度价格浮动空间进一步扩大。

从财报端也能看到迹象。部分芯片企业的营收环比增长超过25%,库存天数下降近40%。资本市场随即作出反应——股价一路上扬,连续刷新历史高点。

而这场涨价潮,几乎覆盖了整个存储生态链:从原厂芯片,到模组、封测,再到终端整机,涨价信号层层传导,最终传递到消费者端。

涨价的逻辑:供给收缩与AI狂潮的共振

表面看,这是一次价格修复。但更深层的逻辑,是供给收缩与需求爆发的共振。

首先是主动控产 。过去两年,存储厂商在亏损边缘徘徊,迫使他们不得不重启“供给自律”。韩国与美国的几家巨头先后宣布削减产能,暂停部分老旧产线升级。这种“有意放慢”的策略,直接收紧了市场供应。

其次是AI基建的虹吸效应 。AI服务器对高带宽内存(HBM)、高速SSD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传统PC和手机市场尚未完全复苏,但AI训练集群的建设正如火如荼。AI训练一台GPU服务器,乃至超算中心所需的存储容量,与普通消费品所需芯片数量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这意味着,即便终端需求尚未恢复,AI领域的增量也足以支撑价格上涨。

第三个因素,是库存的主动清理 。经过上一轮低谷,厂商在库存管理上更为谨慎。他们压低出货节奏,不再急于抛货,而是通过调整生产策略,稳步推高市场价格。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部分高端NAND产品库存仅剩两周量,几乎接近安全线。

再加上汇率波动、原材料价格上涨、地缘政治风险等外部扰动,共同形成了一场“涨价合唱”。从本质上看,这并非单点事件,而是一场行业的结构性反弹。

存储产业历来是周期的代名词——暴涨暴跌,周而复始。然而,这一轮不同之处在于:巨头们学会了协同

从过往经验看,当市场进入下行周期,各家厂商往往为了份额展开“价格战”。但经历了连续数年的利润挤压后,他们意识到——唯有控制出货、形成价格共识,

这种默契的形成,并非公开联盟,而是一种“暗流共识”。行业内流传的说法是:“大家都明白,低价竞争是双输。”

存储芯片的角色:算力体系的底层地基

如果说CPU和GPU是AI的“心脏与大脑”,那么存储芯片就是神经系统中的“记忆单元”。没有足够的存储容量,AI模型就无法训练;没有足够的带宽,数据就无法快速流通。

在AI时代,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使得存储成为算力体系中最核心的瓶颈之一。

当前一台AI训练服务器通常配备数十颗高性能GPU,而每颗GPU都需要高速内存与固态存储支撑,以维持训练效率。

因此,AI的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存储需求的几何增长。

此外,AI应用的扩散——从云端训练到边缘推理——进一步放大了存储需求的多样化:

在云端 ,模型训练依赖超大容量的企业级SSD阵列;

在终端 ,智能设备需要更快的闪存响应;

在边缘计算场景 ,低延迟与高可靠性成为关键指标。

这一切都让存储芯片从“配角”变成了“核心构件”。正因如此,当巨头联手涨价时,整个AI产业链都会随之震动。

涨价的涟漪:AI产业的连锁反应

存储芯片价格的上行,首先冲击的是AI服务器成本。业内估算,存储组件约占AI服务器成本的10%至20%。涨价30%,意味着整机价格将被推高5%左右。

这对云计算企业和大模型训练机构来说,是一笔不可忽视的成本。部分中小AI公司可能不得不延迟扩容计划,或转向成本更低的存储方案。

但同时,涨价也释放出积极信号。它意味着市场回暖、需求稳健,也代表产业链利润的重新分配。

此外,涨价也将刺激新一轮技术创新。为了降低成本,AI企业会加速采用更高效的数据压缩与模型分片技术;同时,芯片企业将加大对高层堆叠NAND和HBM的投资,以提升单位存储的价值密度。

可以说,涨价既是挑战,也是催化剂。它迫使整个AI生态向更高效率、更高集成度的方向演化。

在AI驱动的浪潮下,存储芯片不再只是一个零部件,而是算力体系的地基。

而这场涨价,也许正是新一轮科技周期的起点。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