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吨底座落地,我国核聚变项目全面提速
10月1日,安徽合肥传来一条让科技圈炸开的消息——“人造太阳”项目迎来了关键节点。
在未来大科学城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建设现场,主机的第一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 (一种低温容器结构,负责支撑和保冷密封)顺利落位。
别小看这一步,它意味着中国的核聚变装置正式从“挖地基”进入“组心脏”的阶段,项目建设开始加速。
按计划,BEST要在2027年底建成,2030年前实现发电示范。
一、400吨钢铁“心脏”,落地即点火
这个底座不是普通设备——它是整个主机的根基。
直径18米,高5米,总重400吨 ,要扛住超导系统、磁体、真空舱体的全部重量,还得承受上亿度等离子体反应的震动和热负荷。
业内人都说:“这不是一个部件,而是一台反应堆的灵魂。”
施工难度也堪比造火箭,焊缝精度要求到毫米级,真空密封要接近极限,容不得半点偏差。落位完成的那一刻,现场技术人员集体松了一口气——这代表中国在大体积、高精度真空结构制造上又上了一个台阶。
接下来,超导线圈、低温系统、真空舱体会陆续登场。整个主机预计两年内装完,之后就是漫长的调试阶段。项目组说得很实在:“这活儿急不得,但每一步都在往前推。”
二、从实验室走出来,中国核聚变要“造真机”了
BEST的全称是“紧凑型高场超导托卡马克聚变装置”,由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建设。
通俗讲,它就是一个“更小、更强、更稳”的反应堆,核心路线是托卡马克——一种用磁场把高温等离子体“圈”起来的技术。
在此之前,中国有“东方超环”(EAST),主要是做基础物理研究。
而这次的BEST,是更接近实用化的一步——从科学实验走向工程验证。
EAST研究“怎么点燃”,BEST研究“怎么长期稳定点燃”。
项目建在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占地超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今年上半年就封顶。如今进入主机组装阶段,意味着我们已经不再只是“搞实验”,而是在真刀真枪地造能运行的核聚变装置。
三、核聚变:全球都在抢的终极能源
核聚变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它几乎解决了人类所有的能源焦虑。
它用海水里的氘、氚当燃料,能量密度是煤炭的几百万倍,不排碳、不污染、没有高放射性废料。
一旦能商用,能源价格体系都会被改写。
这也是全球科技巨头都在抢的赛道:
这条赛道的潜力也让资本蠢蠢欲动。
部分券商在研报里提到,一旦核聚变堆进入工程化阶段,产业空间有望达到“千亿到万亿级”规模。
上游要用到高温超导线材、第一壁材料(直接承受高温等离子体的保护层)、真空系统和冷却设备;中游是加工、组装、热交换;下游则是燃料循环和控制软件。
从卖材料到造系统,链条长得惊人。
四、市场闻风而动:核聚变,成了新的“慢牛赛道”
消息一出,节后A股“核聚变概念”板块立刻升温。
当天,多只标的盘中拉升,整个板块成交量大增。市场嗅到的,不是短炒机会,而是“早周期红利”。
核聚变的产业链,其实已经在起跑。
现在的阶段还谈不上“发电赚钱”,但工程化的建设需求已经带动了材料、真空设备、低温系统等环节的订单增长。
从投资逻辑上看,这更像是“卖铲人的黄金时代”:造聚变堆的设备和材料厂商,会比核聚变本身更早受益。
当然,也要提醒投资者——核聚变商业化是个长周期,技术风险、资金压力都不小。现在看到的行情,更像是提前的“估值博弈”。
五、未来五年,是决定我国核聚变地位的窗口期
政策层面也在加码。
2025年9月修订的《原子能法》,首次把“可控热核聚变”写进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对建设、安全监管、燃料管理都立了制度框架。
这意味着——核聚变从科研项目,正式进入国家能源战略。
BEST项目,则是这一战略的“落地样本”。
它既是我国核聚变技术实力的代表,也是一场产业链演练。
上游材料厂在加码研发,中游装备企业在扩产,地方政府在抢布局。
核聚变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当400吨的杜瓦底座稳稳落地,我国核聚变也正式迈入“工程化时代”。
未来五年,将是决定谁能真正点亮“人造太阳”的关键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