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AI芯片需求强劲,台积电Q3营收增长30%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692

10月9日,半导体世界的焦点再次聚向台积电。

这家全球晶圆代工巨头在第三季度交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绩单——根据公司最新公告,台积电2025年9月份单月营收同比大增31.4%,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大增30%,达到了324.7亿美元,无论从季度数据还是单月数据都非常亮眼。

市场普遍认为,这份成绩单的关键推手,是AI相关芯片的强劲需求。ChatGPT、Claude、Gemini等生成式AI模型的持续迭代,AI数据中心的遍地开花都带动了对高性能计算芯片的巨大需求。而在AI芯片的制造环节中,台积电是绕不开的核心。无论是英伟达的H200、Blackwell系列,还是苹果、AMD、联发科的新一代AI芯片,其背后的晶圆代工几乎都出自台积电之手。

在AI的强劲拉动下,即便整体电子消费市场复苏有限,AI和高算力芯片的需求也足以支撑营收的强劲增长。

短期增长的两大引擎

台积电的这轮增长,看似偶然,实则是多重力量叠加的结果。

1. 先进制程的“护城河”

最重要的因素是其领先的制程技术。台积电量产的3nm制程在全球几乎处于垄断地位,3nm芯片代工已成为台积电的新利润引擎,而2nm的研发也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预计将在2026年量产。相比之下,竞争对手的制程进度仍然滞后半步。台积电的技术领先,使其能够稳坐高毛利区间,并吸引全球最顶级客户。

2. AI浪潮的“超级订单”

AI服务器正成为数据中心投资的主角。根据产业链消息,英伟达、超微、博通等厂商在2025年均加大了AI芯片订单。台积电作为代工方,直接受益于这种爆炸式需求。特别是H200和Blackwell芯片的量产,为公司带来了稳定的高价订单。这些芯片单价高、工艺复杂,毛利率显著高于一般消费电子芯片。

当然,台积电绝非是高枕无忧地。从长期来看,台积电正在经历一场“技术-地缘-资本”的多重考验。

首先,先进制程每向前迈一步,成本与风险都指数级增加。3纳米节点的良率提升虽已稳定,但2纳米的挑战更大——新材料、新架构、新光刻设备的投入庞大。虽然台积电在2纳米制程上仍处于领先状态,但技术切换带来的不确定还是对台积电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其次,全球地缘局势的紧张,也让台积电的布局更加复杂。美国、日本、德国等地的新厂建设,既是市场策略,也是地缘平衡的结果。然而,多点布局带来管理和成本的上升。美国亚利桑那工厂的量产进度一再延期,人员培训与供应链整合仍是瓶颈。虽然公司努力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寻找平衡,但这条路并不平坦。

台积电的竞争对手正在成长,除了三星之外,中国大陆代工厂也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中芯国际、华虹等企业在28纳米及以上工艺上加速量产,部分已实现稳定盈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低端代工市场,使台积电得以集中火力发展高端制程。大陆企业在制造设备与EDA软件受限的情况下,短期内难以在3纳米以下制程上与台积电竞争。但随着本土替代推进,这种差距可能逐步缩小。

AI行业的涟漪效应

台积电的营收大增,不仅是企业层面的成功,更是AI产业链的一个信号。

AI服务器的需求激增,直接拉动了上游晶圆代工、存储芯片、封装测试等环节的景气度。存储芯片厂商美光、三星、SK海力士近期也纷纷宣布上调价格。产业链的整体“热度回升”,让整个半导体行业摆脱了前两年的低迷。

同时,AI算力的集中化趋势加速。台积电的技术垄断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算力的集中也在物理层面上发生。AI巨头掌控最先进的制程资源,中小企业想进入高性能计算领域的门槛越来越高。这种“技术封顶效应”,可能加剧全球AI产业的分化。

对于AI应用层来说,这波营收大增意味着算力成本的稳定。只要台积电能持续提供高效产能,AI模型的训练与部署就能在可控成本下推进。这将加速AI在制造、医疗、金融等领域的落地,也将进一步推高算力基础设施的战略地位。

据官方透露,台积电将于10月16日公布详细的第三季度财报,届时将提供更多关于各业务板块表现和未来展望的信息。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