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人形机器人,一场被高估的豪赌

作者: 预见大模型 AI技术 液冷系统 #液冷系统 #AI技术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715

一、泡沫不是坏事,但看不清才可怕

 

资本正再次拥抱“仿人幻想”。

Figure估值390亿美元、Apptronik融资4.5亿美元,特斯拉计划量产Optimus又被曝停产。

 

然而,就在这场盛宴达到高潮之际,麻省理工学院机器人学奠基人 Rodney Brooks 泼下冷水:让机器人靠看视频学会像人一样操作,是纯粹的空想。

Brooks不是杞人忧天。他在机器人领域深耕四十年,是iRobot创始人,也是麻省理工AI实验室前主任。他指出: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难题不在算力,而在 触觉与能量物理。

 

人类手部拥有约1.7万个触觉感受器,而现有机器人几乎没有真正的“皮肤”。

语音识别与图像识别能爆发,是因为有几十年沉淀的数据;

而触觉世界里,我们几乎从零起步。

因此,所谓“端到端模仿学习”其实是在空气中造摩天楼——漂亮,却不稳。

 

更严重的问题是安全。

一台成人身高的机器人若摔倒,其动能是普通家用电器的数十倍。

 

Brooks冷静地指出:若尺寸扩大一倍,摔倒时释放的能量将增加八倍。

 

这不是诗意的比喻,而是产业的警钟。

AI的第一幕靠算力爆发;第二幕靠模型规模;

但第三幕——让机器在物理世界自由行走——成本指数级上升。

 

二、技术的盲点:AI遇上物理的硬边界

 

AI的优势在数字世界,但人形机器人属于物理计算的极端测试场。

Brooks的质疑触到了这一根本:我们正试图用“算法逻辑”去解“物理难题”。

 

1. 数据断层

图像有ImageNet、语言有Common Crawl,而触觉?没有任何标准化数据集。

一个机器人学手势需要采集上百万次接触数据,且每次都与环境、材质、温度相关。

这意味着AI无法像识图那样“预训练”,只能被迫重新学习世界的摩擦力。

 

2. 能效困局

人形机器人在维持平衡时能量消耗极大。

Boston Dynamics的Atlas一次跳跃就需要几百瓦功率,Optimus若连续工作8小时,将消耗超10度电。

这对电池密度、散热、伺服驱动都是极限考验。

 

3. 安全与责任

当机器人在公共环境中跌倒、误伤人类时,责任链条如何界定?

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监管与保险问题。

欧美目前缺乏人形机器人商用安全标准,中国也刚刚起草《具身智能安全规范》。

可见产业仍处于“无章可循”的早期探索期。

 

Brooks的结论因此并非悲观,而是理性:“触觉数据不足、能耗过高、安全未定——这条路还早。”

 

三、资本的宿命:总有人要为未来买单

 

历史告诉我们,每一场科技革命都需要“敢死队”资本。

只是,这一次赌局的赔率异常高。

 

1. 泡沫的三层结构

人形机器人赛道的资金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层:

最上层是科技巨头。它们押注人形机器人,不是为了短期利润,而是为了抢占AI的“具身接口”,构筑未来生态闭环。对它们来说,这是一场五到十年的战略布局——谁先拥有具身智能的入口,谁就能主导AI与现实世界的交互标准。

第二层是产业资本。这些资金更关注三到五年的周期,希望在人形机器人技术逐步落地时,抓住“AI落地第一波红利”。他们的逻辑是:即便通用人形暂时无法量产,局部应用(如仓储、物流、协作臂)仍能提前兑现商业价值。

最下层是金融资金。它们的周期最短,只看三到六个月的估值波动与题材溢价,目标是在AI叙事的高热期赚取短期回报。正是这部分资金,使人形机器人概念在二级市场迅速被炒热。

问题在于,这三层逻辑被混在一起炒——长线战略与短线套利交织,使得行业估值既被高估,也被误读。

 

2. 风险溢价与估值扭曲

 

Figure在一年内估值暴涨十倍,从26亿美元到390亿美元;

Apptronik自谷歌入股后,融资额超4.5亿美元;

特斯拉Optimus的“演示视频”一夜之间让股价上涨2%。

但这些公司目前均无量产、无营收、无明确B端合同。

资本市场正在用“英伟达逻辑”定价一项尚未商业化的技术,

这正是泡沫的本质:故事先行,现金流滞后。

Brooks的提醒是冷静的:“实验室的成功,不等于市场的成功。”

 

四、风险与机会:打水漂的钱换来的确定性

 

泡沫并非全无价值,就像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虽然摧毁了90%的公司,却留下了Amazon、Google和宽带基础设施。

 

人形机器人泡沫同样在构筑未来AI的“物理基建”。

 

1. 技术溢出路径

柔性触觉与力觉传感器:决定机器人安全与精度,国内已有企业在车规级应用中试水。

低功耗伺服驱动与精密减速器:日本占据70%市场份额,中国若实现部分替代,将打开千亿空间。

跌倒防护与姿态恢复算法:军工、工业安全、灾难救援等高价值领域需求旺盛。

高能量密度电池与热管理模块:与AI服务器液冷技术一脉相承,是未来“具身能源”的基础设施。

 

2. 投资者的正确姿势

第一层:前沿试验型资本

用小比例资金下注通用人形机器人,关注核心技术突破与专利储备。

第二层:产业延伸型投资

配置伺服电机、传感器、动力电池、AI控制芯片等“通用组件”企业。

第三层:现金流型投资

聚焦能快速落地的垂直机器人场景——仓储、物流、康复、制造线协作。

 

换句话说,别去追能走路的“人”,要投能让它走稳的“腿”。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