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模块的寿命这么短?
资本市场喜欢讲“成长”,却很少有人谈“消耗”。
你每天刷视频、打游戏、用网盘,其实背后都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小快递员”在跑数据。它们藏在数据中心的机柜里,不起眼,却是整个算力系统的血管。它们的名字叫——光模块。
这个东西不比 U 盘大,却负责把 GPU 吐出的电信号翻译成光,再通过光纤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送出去。
它是数据世界的摆渡人,没有它, AI 训练、视频流、云服务全都卡壳。但很少人知道,这样高精度、高成本的设备,并不是“越贵越耐用”。

一、理论能活57年,现实熬不过五年?
按国际标准算,光模块的设计寿命大约是连续运行5万小时,也就是5年。这是通信行业通用的可靠性要求,来自Telcordia GR-468等标准。厂商做测试时,会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反复老化验证,确保它能撑过这个周期。
理论值当然更“好看”。很多厂商在说明书里标的MTBF,也就是平均无故障时间,通常是10⁵到10⁶小时——大约11年到114年,平均57年。这个数字听起来夸张,其实只是统计模型,并不代表真实可用寿命。
在工程里,设备一般按5到7年的周期设计;而在AI这种高热、快迭代的场景下,三到五年换一轮已经成了常态。现实环境远比实验室复杂:温度一高,寿命就要打折;激光器光衰、焊点热疲劳、接口氧化,信号质量会一点点下降。
中际旭创在投资者交流中也提到,正常环境下光模块能用7到8年,但在高温高湿、灰尘多、速率快的AI集群里,三到五年更普遍。不过,还有一些“隐形杀手”,比如光口污染、静电放电等。
所以,光模块的寿命从来不是一个定数。理论上能活几十年,工程上按5年设计,AI里三年一换——从实验室的极限到现实的更替,这条寿命曲线,就是AI硬件世界的真实节奏。
二、真正让它死的,不是老化,而是迭代
光模块怕的不是时间,而是更新。过去十年,以太网速率几乎三年一跳——100G、400G、800G,再到1.6T ,每一代都更快、更密、更省。
问题是,标准变了,旧模块再“健康”,也得退役。算一笔账就明白:以数据中心短距主流规格举例,100G模块功耗多为数瓦,400G多在数瓦至约10W区间 ,不同规范与形态差异显著,最终以具体规格书为准。单位比特能耗下降得更狠。对上万模块的智算中心来说,一年省下的电费足以覆盖更新成本。
于是,大多数光模块不是坏了,而是被迭代“换掉”。在AI时代,更新的成本远低于维修的代价。行业研究机构如Light Counting和Dell’Oro都指出,光模块出货增长主要来自代际更替,而非存量维保。业内甚至把这种规律称作“寿命经济学”——寿命短并不是缺陷,而是产业的节奏。
不过,退役后的模块也不会浪费。性能好的被清洁翻新、重标定后合规流入二级市场,通常不用于关键业务链路;彻底报废的被拆解回收,提取金、银、铜等贵金属。这门生意算得干净——连“报废”都在利润模型里。
四、寿命的背后,是AI时代的节奏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这是技术问题,其实是节奏问题。越靠近算力中心,寿命越短。AI机房里的800G模块三到五年一轮回;运营商骨干网的长距模块往往能用七到十年。前者卷效率,后者求稳定,没有谁更高贵,只是谁跑得更快。
光模块的寿命,其实是AI基础设施的呼吸频率。每一次速率迭代,都是一次行业更新:400G退场,800G接力;800G上量,1.6T开跑。
理性来看,光模块行业真的是一条稳健成长的长坡。只要AI在扩张、网络在提速,这条链就难以停下来。
五、寿命的尽头,是效率的起点
CPO(共封装光学)和LPO(线性光模块)正在改写光模块的形态。未来,它可能不再“插拔”,而是通过光电共封装等技术,与GPU或交换芯片集成在同一封装里,实现更高带宽和更低功耗。那意味着——寿命与芯片绑定,烧毁同生,共退同亡。听起来残酷,却是效率的终极形态。
当光与电被封在一起,模块的“独立寿命”将消失,但系统能效会大幅提升。技术的终点,从来不是永恒,而是更新。每一次模块的死亡,都是算力周期的重启。
在光通信的世界里,没有“长生不老”的产品,只有不断迭代的赢家。它的寿命,不是消耗,而是周期;不是尽头,而是效率的起点。
记住,真正的长寿,不在岁月,而在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