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电芯告急,是否影响AI行业?

在这个以算力为新燃料的时代,能源的总需求量一直都在走高,这也带动了储能电芯需求曲线的急速上扬。
今年以来,储能需求爆发式增长。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前8个月,国内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75.9GWh,同比增长42%;同期储能EPC招标规模达116GWh,同比增长约40%。
近日,国内多家储能电芯企业披露,订单已经排到明年。一些头部厂商表示,储能紧缺态势仍将持续,部分品类的供应吃紧预计将延续至2026年。这不是一个偶然的短缺,而是一场正在重构能源产业版图的“芯荒”。
订单爆满的储能世界
2025年的储能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与紧张共生的局面。企业产能被彻底释放,工厂昼夜不停,仍旧无法满足激增的需求。
部分企业的储能电芯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80%,多个项目签订了跨年度供货合同。这意味着,哪怕客户今天下单,也要等到明年才能排上生产计划。价格在攀升,交付周期被拉长,供应链从上游材料到下游集成环节都在经受产能紧绷的考验。
更具象的场景是——设备轰鸣、仓库告急、物流线昼夜不息。整个储能产业,仿佛被一股力量推着全速前进。这股力量,不仅来自能源转型的浪潮,也来自AI的“电力胃口”。
对于国内储能电芯需求猛增的根源,可以从三个层面解读:政策、市场与技术。
首先是政策催化。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储能要成为能源体系的关键一环。近年来,政策从“强制配储”转向“市场化引导”。在“136号文”等文件推动下,新能源全面入市、电价峰谷差扩大,使储能商业价值显著提升。
其次是市场预期的提前兑现。2024年下半年以来,工商业储能进入爆发期。大量工厂、园区开始建设储能设施,以对冲电价波动、实现用电削峰填谷。根据行业数据,2024年我国新增投运的新型储能功率同比增长超过100%,显示出需求快速释放。
第三个关键推手,是AI算力中心的崛起。AI的“能源焦虑”成为储能需求的新源泉。训练大型模型的能耗惊人,而数据中心的稳定运行离不开高密度电力保障。为此,AI巨头们开始布局储能系统,确保算力不被“断电”掣肘。
储能系统因此被推上了一个全新的战略高度。它不再只是辅助性设备,而是成为AI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AI的能量焦虑:从算力到电力
AI正在吞噬能源。
每一个模型的训练、推理,都在以指数级的速度增加能耗。研究数据显示,训练一个千亿参数的大模型,其能耗可相当于上千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面对这样的能量需求,传统电网的供给模式显然跟不上。于是,AI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储能。
储能系统能在高峰时段释放电力,保障数据中心不受电网波动影响;还能与可再生能源并联,实现“自发自储自用”的绿色循环。更重要的是,它能显著降低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
例如,一些AI公司已在数据中心部署了数MW至十余MW级的储能系统,用以替代传统柴油发电机或承担备用功能。这类示范项目在北欧、北美等地逐步推广,为AI数据中心提供稳定的电力支撑。
储能正在成为AI的新基建。
在AI算力浪潮的推动下,能源系统正在经历“电—储—算”的重构。AI算力中心需要储能系统保障运行,储能系统又依赖AI算法优化调度,实现智能化管理。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了闭环。
更重要的是,这种耦合正在改变储能产业的形态。以往的储能更多面向电网,如今则正向“算网融合”方向演进。储能设备不再只是电力容器,而是与数据中心一起成为“智能能源节点”。
在这种背景下,电芯的角色也被重新定义。它不仅是能源单元,更是AI时代的“算力缓冲器”。每一块电芯,都是支撑AI系统稳定运转的无声基石。
“一芯难求”:供应链的紧绷状态
当需求像潮水一样涌来,供应链的每一环都在经受考验。
首先是原材料。锂、镍、钴、石墨等关键材料价格波动剧烈。上游资源供应的不稳定直接影响电芯生产节奏。尤其是高能量密度电芯所需的高镍正极材料,供给压力明显。
其次是产能瓶颈。尽管过去两年行业大规模扩产,但产线投产周期长、设备交付滞后,使新增产能始终跟不上需求节奏。即使是头部企业,也不得不通过代工或联合生产的方式应急。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储能电芯行业的产能利用率维持在80%—90%之间,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不少企业的生产计划已经锁定至2025年底。
面对如此庞大的需求,技术创新成了企业突围的另一个关键要素。
当前行业的焦点集中在三条技术路径上: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高安全性。
高能量密度可以减少储能系统体积,提升单位能量输出;长循环寿命降低整体成本;高安全性则是AI数据中心等关键场景的刚性要求。
部分企业正在加速推进固态电芯和钠离子电芯的研发,希望通过材料创新缓解资源压力、提升稳定性。与此同时,AI算法也被用于优化电芯生产和电池管理系统(BMS)的运行,使电芯寿命进一步延长。
可以说,AI既是需求端的放大器,也是供给端的催化剂。
从“芯荒”到“芯战”:下一个十年的竞争
储能电芯的短缺不是终点,而是新一轮产业竞争的起点。
未来十年,全球储能市场仍将保持高速增长。主流咨询机构预测,行业年均增速将维持在30%—40%之间。在AI、清洁能源与政策三重推动下,储能电芯将成为能源竞争的关键底座。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在电芯制造和供应链配套方面具备领先优势,但在高端产品与系统安全上仍需突破。
“芯荒”倒逼产业升级,也让企业意识到技术自主的重要性。谁能在能量密度、安全性能和智能管理上实现平衡,谁就能赢下这场能源“芯战”。
AI的高速成长也正在重塑能源使用方式。未来的AI,不仅是算力的竞争,更是能源效率的竞争。储能正是这场竞赛的关键变量。
当AI算法能够精准预测能耗、智能调度电力,储能就成为实现“零碳算力”的核心支撑。它让AI拥有更稳定、更可持续的能源来源,也让能源系统更智能。
储能不再只是电池,它是AI时代的“能源神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