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关于你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

作者: 叶荣添 人物 顶级公司 #顶级公司 #人物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724

过去几天中美关系再次恶化,表面上看是因为稀土出口管制升级与特朗普团队的加税威胁,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美国的技术官僚正在通过谈判不断试探中国的底线。

中国这次的反制其实是对美国“50%规则”出口管制升级的直接回应,而美方此前在马德里会议上明明承诺不再出台新措施。这种反复并非意外,而是美国商务部内部主张“脱钩”的派系有意为之——他们在未完全通知白宫和商务部长的情况下主动加码,目的是要在会晤前迫使中国先出牌。

从技术封锁到稀土、石墨、锂电管制,中方一开始都希望通过谈判解决,但美方反复试探的结果,让中国越来越清楚:所谓的协议,只是下一次试探的起点。这体现了东西方在谈判哲学上的差异。在东方逻辑中,“谈好了”意味着彼此信守承诺。在西方逻辑里,“谈好了”只是博弈的新阶段——谈判条款≠我执行,我许诺≠我兑现。

美国的技术官僚体系擅长在“协议”与“执行”之间制造灰区。上层握手,基层立刻启动新动作。这次的稀土与石墨出口管制升中国带着强烈的反制味道——中方在多轮被动应对之后终于开始选择强硬面对。但这也说明目前的局势已经不再停留在技术问题层面,而是进入了一种“规则信任的破裂期”。

但是从地缘层面的博弈来看,我不认为这是所谓强硬对抗的开始,也不是合作的终止。反而是为会晤期间达成更好的达成协议而提高要价,试探对方让步的空间。稀土最终只是工具,虽然说美方要达成替代需要8-15年的时间。但是于中国而言稀土的真正战略意义不在“出口多少”,而在于控制权与博弈权。过去十年,中国在稀土领域一直奉行两大战略:

一、从资源优势 → 制度优势

中国在2010年就试探过“限供日本”,短时间内成功让日企恐慌;但随后的教训是,日本迅速投资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建立了替代供应体系,让中国的影响力被削弱。

所以中国后来调整策略:不搞全面限供,而搞制度管控 + 技术壁垒 + 环保许可,

形成“可控但不死”的局面。

二、以出口管制换政治筹码

2023年开始,中国先后对镓、锗、石墨、稀土永磁体实施出口管制,每次都伴随着中美科技摩擦加剧的时点。这很简单的说明中国更愿意把稀土当成一种“可变压力”,

随谈判进展调整开关,而不是彻底关闭。

综合下来我认为未来三年,中国极可能采取的是:“半开半关”的灰度管理的供应体系。

1, 面向全球市场,继续出口民用稀土产品,保持产业规模继续领先。

2,对美国军工、高端芯片、先进磁体等用途严格审查。

3,对涉及AI军事化、卫星、导弹、量子计算等敏感领域“逐案禁售”。

4,通过配额、许可、环保审批、合资企业审查等方式隐性限流;

5,保留随时加码或放宽的政策空间,用于外交博弈。

这套策略既能保住经济收益的同时保留谈判筹码,也能维持全球供应链的依赖,又能在关键时刻“一刀精准”,真正“卡到脖子而对方不流血”。因为只有当棍子没落下来的时候才会感觉到真的疼痛。作为世界第一智慧大国,心理博弈层面中国可以当美国人的老师。只是中方之前不愿意计较罢了。正因为如此你会看到特朗普在随后的几个小时里再次发文说,双方依然存在会晤的可能,而中国也没有继续新的举措。

所以无论如何,中美都没有撕破脸的动机,因为供应链、AI产业、能源合作的绑定已经远超上一轮贸易战时期。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如果有人以为这只是另一场“4月7日之后的重演”,想趁恐慌去抄底,那等来的很可能不是低价筹码,而是在更高的位置被动买入。于我看来,这是一次良机,我说完了,不接受反驳。

请勿抄袭,转载请在注明预见叶荣添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