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最新实证:AI不是平权,而是新一轮“智力马太效应”
当AI掀起全民使用热潮时,一个看似美好的故事开始流行——AI会让知识变得人人可得,让普通人也能拥有专家级的智慧。听起来像是生产力的平权时代来了:会写、会画、会算、会编程的差距都能被AI抹平。
但现实远没这么理想。
两年过去,那些最早喊着“AI让每个人都有翅膀”的人,自己早已飞在云端。AI确实提高了效率,却并没有让世界更公平。它更像一面放大镜——放大了人的差距。聪明人因为AI变得更聪明,而懒人因为AI变得更懒。
所谓“AI平权”,更像是一个美丽的幻觉。现实正在发生的,是一场新的智力马太效应 :会用AI的人被放大,不会用AI的人被淘汰。
一、AI让世界更聪明,也更像
近期,北京大学李圭泉课题组在社会学顶刊Technology in Society发表的论文,系统研究了ChatGPT出现前后AI对全球知识创造的影响。研究团队收集了涵盖21个学科、超过41.9万篇论文 的样本数据,以ChatGPT发布节点作为自然实验的“断点”,利用断点回归(RDD)与机器学习算法 追踪AI介入对学术产出的结构性影响。
论文指出三个核心结论:
一是AI显著提高了研究产出效率 ,全球学者的人均论文发表量约提升9%,且更容易被收录进高质量期刊(按JCR分区 计算平均提升约6%);
二是论文内容的同质化趋势明显增强 ——语言风格、选题关键词、研究方法的相似度均显著上升,特别是在人文、社会科学与物理领域;
三是创造力的提升并不持久 ,短期有“助推效应”,长期则出现“趋同效应”。
团队还进行了纵向行为实验:让61名大学生分组完成写作任务,一组可使用ChatGPT-4,一组完全手写。结果发现AI组在初期创造力表现更好,但当AI被撤走后,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迅速下降。60天后追踪显示,AI组的语言与思维模式比对照组更相似。
论文最后指出,AI的确提升了效率,却在潜移默化中削弱了原创性。作者称这种现象为“创造力幻觉”——它给人带来短期的聪明感,却留下长期的思维依赖。
学术产出的“更快也更像”,不是论文圈的小问题,而是知识生产方式被改写 的信号;同一套机制,在企业用工与岗位结构里也开始显影 ——招聘与晋升路径先变形,随后才是岗位数量的变化。
二、从实验室到职场
早在2023年,MIT发表在《Science》的一项实验研究曾乐观地认为,AI能帮助低经验群体提高生产率,缩小职场差距。但两年后,哈佛大学的一份工作论文 用更大样本的数据推翻了这个假设。
这篇该论文追踪了2015–2025年期间约6200万员工、28.5万家企业的数据,以采用生成式AI的公司作为实验组。结果显示:在引入AI后的六个季度内,初级岗位的相对人数下降约7.7% ,而高级岗位基本稳定甚至略有增长。作者也提醒,这只是“与采纳AI相关的变化”,并非严格的单因果结果,但趋势明确。
这意味着AI并非“拉平差距”的力量,而是一种“资历放大器”。它让顶层决策者更快、更精准、更强势,而底层执行者更可替代、更容易被取代。AI没有抹平不平等,而是用算法刻出了新的分层。
聪明人用AI是在训练模型 ,普通人用AI只是被模型训练 。前者塑造自己的认知框架,后者依附算法的输出。一个在生成规律,一个在消费结果。于是,AI让聪明人拥有“认知复利”,却让更多人陷入“智力停滞”。
三、AI不是老师,而是“思维外包商”
很多人误以为AI能教自己变聪明。其实AI不是老师,它只是一个思维外包商。它帮你写、帮你想、帮你排版,但不会帮你成长。
北大的实验说明了这一点:AI能帮你拿到“好答案”,却让你少了推理、反驳、探索的过程。长期依赖后,大脑的思维肌肉会萎缩。就像天天坐电动车的人,腿力自然退化。
AI的最大风险不在“抢工作”,而在削弱思考力 。当越来越多人习惯于问“AI怎么看”,人类的思维差异就会开始消失。世界变得高效,却也变得单调。
正如那篇论文最后一句话写的:“AI让噪音消失,也让众声一词。”真正的风险在于:效率提升的同时,思想差异可能被吞没。
五、谁在被AI放大,谁在被AI替代
过去的财富差距来自资源,后来是信息,现在是AI。AI不是平权工具,而是智力放大器。它放大聪明人的复利,也放大懒人的退步。
真正的分水岭,不是有没有用AI,而是——你是让AI思考,还是让AI替你思考。前者会越用越强,后者会越用越弱。
未来的赢家只有两类人:
一类是用AI增强自身能力的人 ,把它当成协同思考的伙伴;
另一类是理解AI底层逻辑的人 ,能驾驭模型,而非被模型牵着走。
其他人,只会在“高效”的幻觉中被取代。AI的真正威力,不是制造平等,而是重新定义谁有资格被放大。
六、AI正在放大人的本质
AI不是善,也不是恶,它只是放大镜。它放大聪明人的聪明,也放大懒惰者的惰性。科技不会决定命运,思考方式才会。
若把工业化看作体力的马太效应 ,金融化看作资本的马太效应 ,那么这轮生成式AI浪潮极有可能成为“智力的马太效应” ——它更可能把优势转成复利,把差距固化为结构。
我们正站在一场新的智力分化时代。聪明人在AI中找到复利,普通人在AI中迷路。AI没有让世界更平等,它更倾向于放大既有能力差距。真正的差距,从来不在工具,而在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