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液冷行业的未来趋势—从零部件红海走向系统解决方案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735

一、风冷退场,液冷登场

过去两年,AI服务器的功率密度被不断推高。

在高功率密度训练集群中,单卡功耗已迈入千瓦级,单柜功率向50–100kW以上推进。

在这类场景里,传统风冷的边际效能明显走弱。

“百年润滑油品牌”嘉实多(Castrol)的热管理事业部全球总裁黄建棠在接受相关采访时直言:“当功率密度上升到很高的程度时,风冷的适用边界会被迅速压缩,液冷将成为主选方案。”

他强调,如今液冷技术正在高功率GPU、CPU等设备上加速渗透,“未来不仅仅是GPU,很多高性能CPU也将需要液冷支持。”

二、零部件时代的繁荣与困境

黄建棠认为,液冷行业当前的主要参与者,仍集中在冷板、CDU(冷却液分配单元,用于循环冷却液)及冷却液等单一零部件领域。

“过去几年,中国液冷企业发展非常快,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较强的制造能力。”

但他同时指出,这种增长模式也带来了问题:

“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生产零部件’阶段,虽然产能强,但附加值有限。如果不能提供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未来利润空间会被压得越来越薄。”

同样,业内也普遍反馈,液冷企业数量快速增加,竞争集中在冷板、CDU等部件侧,价格压力明显。

这一阶段的液冷,更像是一场制造业的竞速赛——拼产能、拼成本,但尚未建立系统化门槛。

三、从制造到方案的转变

液冷行业的未来趋势,不在技术,而在模式。

黄建棠指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将是液冷产业真正进入高价值阶段的标志。

“客户不只是需要零部件,而是需要完整的系统设计、实施和运维支持。企业如果能把设计、施工、集成、服务一体化,就能形成更稳定的盈利模式。”嘉实多自身也在进行类似转型,它从传统的润滑油公司,扩展到电池热管理、数据中心液冷、电子元件冷却等全场景热管理体系。

这种模式变化,是行业进入“下一阶段”的关键信号:“过去大家都在比技术、比材料,现在要比的是方案能力、系统效率和客户体验。”

四、液冷的经济账

相比传统风冷系统,液冷能带来的最直接收益,是能效的大幅提升。

在部分传统数据中心,制冷相关能耗可占到总能耗的30%–40%(取决于气候和设计);

而采用成熟液冷、并具备良好回收与自然冷源条件的项目中,整体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数据中心总能耗与IT设备能耗之比,越低越节能)最低可逼近1.05–1.10。

“液冷的价值不仅在于提升散热效率,也在于显著降低能耗。在AI算力快速扩张的背景下,能源成本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液冷系统的运维成本是可控的:

“液冷减少了风机、送风系统等维护环节,但需要加强冷却介质管理与密封检修。总体上,只要设计合理,长期运行的综合成本不一定高于风冷。”

从电力角度看,液冷不仅是降温手段,更是一种节能基础设施。

以100M WIT负载、PUE由1.40降至1.10为例,全年可节电达千万至上亿度电量级,仅作示例口径。

五、中国液冷的机会窗口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液冷产业链的地位正在上升。

黄建棠认为,中国厂商在供应链完备度与成本控制方面具备明显优势。“中国企业的制造效率和成本管理能力都很强,这是行业竞争中的重要优势。”

他同时指出,未来竞争焦点不在单点技术,而在系统集成与交付能力

“真正能形成高价值的企业,不是单纯的组件制造商,而是能把方案落地到客户现场的系统提供商。”

黄建棠判断,2026至2027年 或将成为液冷市场的加速期。

届时,系统级解决方案的需求将显著上升,产业竞争也会进入新阶段。

六、从降温,到降本增效

从嘉实多的视角看,液冷产业的下半场已经开始。

风冷退场只是技术信号,更深层的变化,是产业逻辑的迁移——从拼硬件,到拼系统;从生产制造,到方案交付。

液冷行业的下次觉醒,不只是一个技术转折点,而是一次从“制造业逻辑”向“工程服务逻辑”的过渡。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