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AI电力大时代!
很多人盯着芯片,看的是算力,看的是GPU,看的是英伟达。但我得告诉你——真正能决定中美AI格局的,不是算力,而是电力。
过去一年我写过很多篇文章,从光模块到交换机,从HBM到服务器,每一次市场都在问同一个问题:下一个风口在哪?但每一次我都发现,所有的风口,最后都会收敛到一个最基础的逻辑——能不能供电。
AI不是魔法,它是能耗的极限运动。
推理越强,能耗越高。
模型越大,散热越难。
数据中心越密集,电压越不稳。
当所有人都在谈“AI大脑”,我更想问一句——你有足够的电去喂它吗?
一、2026年的大机会:不是算力,而是供电力
我一直认为,判断“大机会”的三条铁律是:
1、面够广——能带动上下游几十个行业;
2、周期够长——不是一年热度,而是十年长坡;
3、稀缺够真——不是产能少,而是确定性强。
按这三条看下来,AI赛道里最符合的,正是电力。
它的辐射面堪比当年的房地产:发电、输电、变电、储能、配电、冷却、材料、电网数字化……随便拉一条链条,都是几千亿的产业。
它的周期更长——算力扩张是一年一换卡,电力布局是一座座电站、几十年周期的工程。
它的稀缺也最真实——没有它,AI没法推理、没法运行、没法落地。
一句话:算力是AI的脑子,电力是AI的血液。没有血液,再强的脑子也动不了。
二、中美的“反向对冲”:谁的短板,谁的未来
美国强在芯片、算法、生态,但弱在能源与基建。
中国弱在先进制程,但强在电力体系。
美国的痛点是什么?电网老化、审批复杂、并网周期长。
中国的优势是什么?特高压、水电、核电、光伏、储能,全链打通。
所以我敢断言:中美AI之争,最终会变成电力之争。
你可能以为这是夸张,但看看现实:
英伟达的GPU再多,没有稳定电源,数据中心照样停工。
OpenAI再强,算力基地的PUE上不去,也会被成本拖垮。
而中国恰恰拥有世界上最稳定、最具冗余的电力网络。
这就是弯道超车的窗口:
技术领先未必赢,基础设施先行才是真。
三、下一个“房地产”,正在电力链条上
当年房地产拉动三十个行业;
今天,AI电力链条也能带动三十个行业。
你想看具体方向?我来帮你拆一下:
·发电侧: 传统火电优化 + 水电稳定 + 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SMR)潜力巨大。
·输电侧: 特高压、变压器、高压开关,国网重投周期已开启。
·配电与储能: UPS、母线、储能系统、液冷、电力电子化全线爆发。
·数据中心侧: 电力管理、PUE优化、供配一体化,这将成为AI基础设施的最大红利区。
·材料与有色: 铜、铝、电磁线、绝缘体,全线吃涨。
所以,如果你现在还在找“下一个光模块”,
我得说,格局太小了。
电力不是分支,它是地基。
四、稀缺≠少,而是确定性
我特别想纠正一个常见误区:
稀缺,不等于少。
在AI时代,稀缺是“高确定性的长期需求”。
比如电力。
它不是稀有资源,但它是“刚性资源”。
无论模型多大、算法多新、电价多高,
你都不可能不耗电。
这就是它的确定性红利——周期越久,需求越稳。
而这恰恰是资本最喜欢的那种东西:
增长确定、现金流清晰、投资周期长。
五、SMR:AI工厂的“专属电厂”
我在年初就说过,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SMR)是一个超前但确定的方向。
为什么?因为大型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已经远超地方电网的承载能力。
AI不只是算力密集,更是能耗密集。
未来的大型园区,必须具备“自供电”能力。
SMR正好解决了安全、高效、分布式的三大痛点。
这不是概念,这是趋势。
从SMR到储能,从高压到液冷,它们都在构成AI时代的“能源新基建”。
这将是中国率先跑通商业化闭环的地方。
六、投资逻辑:看得远的人,赚周期的钱
我做投资的逻辑一直很简单——
不追热点,不抄作业,只问一句:它是不是确定性趋势?
AI的确定性在于算力爆发;
算力的确定性在于推理需求;
而推理的确定性,最终落在——电力的供给能力。
这才是AI红利的源头。
如果2023是GPU的年,
2024是光模块的年,
那我认为——2026,一定是电力的年。
七、结语:不要再问“下一个英伟达是谁”
你该问的是:
谁能让每一次AI推理都不再受限于电?
谁能让算力像水一样被输送?
谁能让数据中心实现“电—储—冷—算”的闭环?
能做到这些的企业,不管名字叫国电、特变、南瑞、阳光电源、还是别的什么,它们都将成为AI时代的底层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