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的融资困境:当科技理想撞上金融现实
OpenAI 再次加码基础设施。继与英伟达、AMD 达成巨量算力与芯片协议后,OpenAI 又与博通(Broadcom)签订定制化芯片与网络设备合作:到 2029 年 完成 10GW (十吉瓦)AI 加速系统部署,2026 年下半年 启动首批上柜。按主流口径,单 1GW 的全栈成本可达 500–600 亿美元 ,仅这笔 10GW 规模就意味着数千亿美元量级 的资金需求。与此同时,外界对 OpenAI 的总体承诺规模 估算已超过 1.5 万亿美元 (含与英伟达、AMD、Oracle、博通等多笔大单),远超其当年营收水平,这场“未来换现在”的豪赌,正把技术叙事与金融结构绑在一起。
一、供应链重构:从“用芯片”到“写芯片”的权力转移
这次与博通的合作不只是“买货”,更像是把模型理解写进硅片 。OpenAI 负责架构与规格,博通负责定制 ASIC 与网络设备的设计—生产—上柜 ,并在 2026H2–2029 分期交付,目标是在更高能效与更低单 token 成本上,替换部分标准化 GPU 集群的工作负载。对 OpenAI 而言,这意味着:
· 锁定关键网络与互联栈(以太网/专用交换芯片),降低对单一供应商与专有互连的依赖;
· 在“训练—推理—持续学习”的全链路里,做模型到硅的协同优化 ,把系统瓶颈(网络、内存层级、功耗)前置到硬件层面解决。
这也是上游话语权的再分配:博通不再只是供货商 ,而是“共研+部署”的伙伴,获得更厚的利润与更稳的可见性;OpenAI 则以资本承诺换来产能与定制权。
二、资本杠杆:当 AI 公司像一家“算力银行”
现实的矛盾摆在台面上:
·收入侧 :公开资料显示,OpenAI 2025 年上半年营收约 43 亿美元 ;多家媒体称其全年目标/年化口径 在 120–130 亿美元 区间。
·支出侧 :仅按博通这 10GW 的成本口径,已经是数千亿美元 ;叠加与 Oracle 的 3000 亿美元 (约 4.5GW 的“Stargate”产能扩建,期限约 5 年 )、英伟达“最高 1000 亿美元 投资+至少 10GW 系统部署”、AMD 6GW 供应协议等,累计承诺被多方估算已超 1.5 万亿美元 。
在这种“收入小、CAPEX 大”的结构下,OpenAI 采用了两种具金融工程味道的路径:
(1)“股权换采购”的类产业互换
与 AMD 的 6GW 产能合作,获得最多 1.6 亿股、每股 $0.01 的权证 (分阶段随交付与股价目标解锁),本质是双方用长期订单 + 股权激励 换取产能与价格 。AMD 把它视作“产销合一的战略绑定”,OpenAI 则以长期订单获得AMD的认股权证,使得现金流压力缓释 。
(2)“循环收入”的外界推断(需保留审慎)
英伟达宣布最高 1000 亿美元 对 OpenAI 的投资与供货框架,用于至少 10GW 的系统部署,并采用分步到位的资金安排。市场上由卖方与媒体提出的一个推断 是:当供货方以投资/信用支持客户,客户再以采购与算力变现“回流”,会形成一种“融资—采购—收入”的循环效应 。但需要强调,这并非官方口径 ,且已引发分析师对其可持续性 的讨论。
结论 :OpenAI 更像一家“算力银行 ”——以品牌与生态作抵押,吸纳资本,发行“算力资产”,再用未来收入对冲当下缺口。优势是加速跨越供给瓶颈;隐忧是信用共振 :一旦商业化低于预期,风险会沿产业链放大。
三、与博通的合作,资金从哪来?
根据公开信息,OpenAI 与博通的 10GW 定制芯片合作资金主要来自以下渠道,具体机制与 AMD 的 “股权换采购” 模式存在显著差异:
1.近期融资储备
OpenAI 在 2025 年 8 月完成了 83 亿美元的融资,估值达 3000 亿美元。此外,其估值在 2025 年 10 月进一步飙升至 5000 亿美元,投资者对其长期增长的信心为大额采购提供了资金基础,其中部分资金可能直接用于支付博通的芯片采购费用。
2.战略投资与循环交易
英伟达此前承诺未来十年向 OpenAI 投资 1000 亿美元,OpenAI 需用这笔资金采购英伟达的芯片。类似地,OpenAI 与甲骨文、CoreWeave 等公司的合作协议(如 3000 亿美元的云计算协议)也可能形成资金闭环,间接支持其向博通支付采购款。这种 “投资 - 采购” 的循环模式已成为 OpenAI 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资金来源之一。
四、全球资本流向:谁在为 OpenAI 买单?
OpenAI的资本方并不单一,它更像是一个全球协作闭环 :
·英伟达 :提供系统与投资,绑定 10GW 目标,兼顾硬件收入与金融收益。
·AMD :以6GW 供货 + 权证激励的“产能—股权”互换,分享 OpenAI 增长曲线。
·Oracle :以 3000 亿美元/约 5 年/约 4.5GW 的数据中心能力,成为“电力+场地+云运维”的重装平台。
·博通 :获得定制芯片与网络的长期订单,时间轴跨 2026H2–2029 。
这种结构在顺风周期里效率惊人:资金—产能—算力—收入 正反馈。但它的稳定性依赖一个前提——AI 商业化必须持续超预期 。若行业增速回落或估值收缩,最先承压的往往是这种高承诺、弱自由现金流 的主体。
五、期限错配:风险如何形成“多米诺骨牌”
把时间刻度拉开看:AI 基建的投资与建设周期 通常 5–7 年 ;模型与产品的商业化迭代周期 往往 1–2 年 。当 CAPEX 大量前置、收入兑现滞后,期限错配 就出现了。
·短期 :靠合作方预付款、分期供货、股权/权证激励、债务或可转融通维持。
·中期 :若宏观流动性收紧或增速不及预期,“循环收入”难以闭合,现金流缺口 会显性化。
·极端情景 :若二级市场情绪急转、融资窗口收窄、上游供给锁死,信用可能沿“供应商—金融机构—客户 ”链条传导,形成连锁反应 。
这并不等于“高概率危机”,但意味着抗波动能力 取决于:电力与机房的复用性、合同的灵活度、资产的可转卖性、以及是否具备可自我造血的现金流 。
六、历史回声:互联网泡沫的镜像与不同
上世纪末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扩张(光纤、IDC)曾在“未来流量”的预期下提前透支资本开支,WorldCom、Global Crossing 的教训历历在目。今日 AI 的不同在于:
·资产性质 :更多是“算力—模型—数据 ”三位一体,边际回报更依赖软件层效率与应用渗透;
·瓶颈位置 :不止是带宽,更是电力、散热、内存/存储层级、网络互联 ;
·供给弹性 :高端 HBM、先进封装、万兆网设备的扩产都有物理上限,供给修复慢于需求。
因此,泡沫若出现,未必来自“模型失败”,更可能来自现金流与供给错配 。
七、投资者该看哪里:三条“硬”线索
1.上游硬件与基础设施优先受益
包括高端 GPU/加速卡、光模块、交换芯片、液冷、电力系统等环节——它们与 OpenAI 等大买家的承诺量 呈线性相关,短中期弹性更强。博通、英伟达、AMD、以及大型 IDC/云厂商的“订单可见性”都已在最新公告与新闻中得到强化。
2.警惕“资本幻觉”
“用户规模—估值—融资—扩产”的正循环极具诱惑,但自由现金流质量 才是穿越周期的关键。看报表要盯:合同负债变化、资本化成本与折旧节奏、预付款项、以及分成/回购条款的敏感性 。
3.分辨“官方事实”与“市场推断”
例如“循环收入”的概念属外界分析推断 ,非双方官方表述,应与明确披露的框架(如英伟达最高 1000 亿美元 投资与≥10GW系统部署、AMD 6GW+权证 、Oracle 3000 亿/约 5 年/约 4.5GW )相区分,避免把研判 当成既成事实 。
八、结语:星际之门的代价
OpenAI 正在以近乎科幻的速度铺设 AI 基础设施帝国。技术上,这是把“智力密度”镶进电力、机房与硅片;金融上,这是用明天的收入去支付今天的钢筋与铜线。
理想可以远大,但账必须算清。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不是最激进的故事,而是可验证的现金流 与可复用的资产 。当 AI 的光束照亮“星际之门”,也别忘了,所有伟大的技术革命,都要先穿过同一扇门——流动性之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