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T产业链全梳理:AI供电革命的万亿级主线
AI数据中心的能耗,正在逼近发电厂级。
当单个园区功率突破吉瓦,传统供电架构已难以支撑。
新的解法正在浮现——SST(固态变压器,用功率电子器件替代铁芯线圈的高效供电系统),正在成为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代主流架构”。
一、SST是什么?
SST的核心思想很简单:
用功率电子器件(以半导体开关控制电流的元件)替代传统的“铁芯+线圈”结构,把电能的变换、隔离和控制全部“数字化”。
过去的变压器靠磁通导电,现在SST靠高速电子开关调控;
过去一台设备上吨重、笨又慢;
现在SST像计算芯片一样可编程、可堆叠、可智能调度。
最关键的是,它能直接把10~13.8千伏高压交流电转换为±400伏或800伏直流电 ,构建所谓的中压直流系统(中压等级直流供电网络) ,跳过多级变换环节。
路径变短、损耗变少,整体效率可提升至88%~92% 。
这意味着,同样一度电,在供配电侧就能多释放出5~10%的有效功率。
对于AI数据中心来说,这部分能量,就是额外的算力空间。
SST让电能传输,第一次进入“智能半导体时代”。
二、SST的逻辑
AI机柜功率正在迈向兆瓦级(MW级,百万瓦级别功率) 。
当GPU密度飙升,传统48伏直流方案已到极限。
电流太大,铜排发烫、能耗惊人;
变换层级多,系统效率低;
设备笨重,占地大、造价高、扩容难。
SST换了思路:中压直连 + 高频隔离,一步完成转换。
从高压交流输入到直流输出,不再依赖多级UPS或PDU(配电单元,用于分配电力给机柜)。
供电路径缩短,能量传输更干净,系统更稳、更省。
传统供电像多次中转的快递,而SST是电能的直达专线 。
它还能与风光储能系统(将光伏与储能电池结合的供能系统)直接并联,形成“供电+储能”一体化架构。
当AI数据中心功率逼近发电厂级,SST成为目前较具性价比、可扩展性较强 的解决方案。
四、SST的五大硬优势

这些不是技术炫技,而是现实账本。
AIDC的电费可占全年运营成本40%以上。
哪怕效率提升一个百分点,都是百万级的成本优化。
所以一旦SST被验证可行,资本与厂商都会蜂拥而入。
五、市场空间
AI的能耗曲线正随着模型规模与GPU密度指数级上行。
算力翻十倍,功率需求可能翻百倍。
SST的市场空间,也因此进入加速阶段。
海外市场:
单瓦价值约5~6元;
按2026年海外AIDC新建及扩容合计约20吉瓦测算,市场规模约1000~1200亿元;
若按20%净利率、40倍市盈率估算,对应行业潜在市值约8000~9600亿元 ;
北美率先导入,欧洲启动标准化试点;
中国厂商在功率模块(如碳化硅器件)制造端具备成本与供应链优势。
国内市场:
单瓦价值约1.5~2元;
预计2026年新增约10吉瓦,对应150~200亿元市场;
电信云、移动云、算力枢纽节点(“东数西算”工程,即东西部算力调度工程)均在开展直流化供电验证;
最新能效标准草案已将SST列为“高效供电架构”推荐路线。
算力越强,电越贵;电越贵,SST越值钱。
六、产业链全景:谁在造“电的英伟达”
SST不是一台设备,而是一条系统级产业链。

上游是“芯片化电力”的基础,中游是技术壁垒,下游是工程兑现。
四方、金盘、新特 负责核心设备,科华、易事特、科士达 负责系统集成和工程实施,形成了从“芯片 → 整机 → 工程”的完整闭环。
七、趋势前瞻
这场变革才刚开始。未来三到五年,SST不会只属于数据中心。
1. 高压直流化(MVDC)普及
从48伏迈向±800伏直流,效率提升50%以上;
海外新建AIDC几乎全部采用中压直流架构。
2. 模块化部署成为标准
SST模块可像GPU集群一样堆叠,算力扩容=电力扩容;
适合AI超算中心的快速布署与弹性扩展。
3. 储能与新能源融合
SST可直接并网光伏、风能、储能系统;
实现“算力-能源”双闭环,是绿色AIDC核心支撑。
4. 智能调度与AI控制
AI算法将参与供电网络实时调度与预测维护;
SST + AI将成为未来电力系统的神经中枢。
5. 落地风险与约束
直流系统的故障保护、并网标准仍在测试完善;
碳化硅器件产能与成本波动或影响推广节奏;
存量机房改造受限于停机窗口,投资回收期取决于能效提升与电价结构。
未来的AI,不只是算数据,也在“算电”。
八、风险提示
1.下游投资波动风险
AI数据中心建设仍受宏观经济与资本开支周期影响。若云厂商或互联网巨头在未来缩减算力投资,SST需求释放节奏可能低于预期。
2.商业化落地风险
目前SST在数据中心领域尚处于示范应用阶段,部分产品仍需在可靠性、散热与成本控制方面继续验证。若短期内技术成熟度或经济性提升有限,商业化推广可能放缓。
3.技术替代风险
AI供电架构正处于快速演进期,高压直流(HVDC)、液冷供电、模块化直流母线等技术均在同步推进。若未来出现更具性价比的新路线,可能对SST市场空间造成分流。
4.政策与标准风险
SST相关并网、能效、设备安全标准仍在制定过程中,不同地区监管与认证进度存在差异。若政策落地慢或标准不统一,可能影响项目招标与规模化部署。
5.供应链与成本风险
SST核心器件依赖碳化硅(SiC)与高压功率模块。若原材料价格波动或上游产能受限,将推高整机成本,压缩盈利空间。
九、结语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从“算得更快”走向“供得更稳”。90年代CPU(中央处理器,计算机的运算核心)暴涨催生电源管理芯片;2010年代手机功耗推高GaN(氮化镓,一种高效功率半导体材料)与快充;现在,AI机房进入GW级功率时代,SST正成为“能源半导体”的新赛道。
SST不是概念,而是从试点走向主流的现实。
它既是电力行业的革新,也是半导体产业的新战场。
未来几年,SST在AIDC的渗透率将从小规模验证迈入大规模部署。当供配电效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大型AIDC一年就能释放数百万元电费空间。
算力决定AI能跑多快,电力决定AI能跑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