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四大品类全面缺货,受益者会是谁?
真是活久见,存储行业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缺货风暴。据某存储大厂董事长透露,当前DRAM内存、NAND闪存、固态硬盘(SSD)、机械硬盘(HDD)四大存储品类全面缺货,这种情况在其三十余年的从业生涯中,可以用“罕见”、“行情好到令人头痛”来形容。
并且在存储现货市场价格快速飙升,DDR4 DRAM单周涨幅已超12%的背景下,表面看上去在于全球云厂商大幅上调2026年订单量,促使价格水涨船高。另一方面,在传统HDD大厂相继减产后,进一步向市场直接释放“供应严重不足”的强烈信号,迫使部分订单转向SSD,从而加剧供应链紧张,渲染多头气氛,直接带动全球存储行业多家厂商相继开启“涨价”及“锁仓”模式!
而这场缺货潮不仅推高了存储产品的价格,更引发了市场对产业链未来走向的广泛关注。而从行业背景、受益者分析、发展趋势三个维度,我们不妨来挖掘下这场存储饕餮盛宴前,最终的赢家,究竟会是谁呢?
一、背景:AI驱动与供给收缩的双重作用
(一)AI需求爆发:存储市场的核心驱动力
本轮存储缺货潮的核心驱动力,来自AI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全球互联网用户规模扩大、高清视频流、云游戏、企业级云存储等应用场景的普及,云服务提供商(CSP)对高容量、高性能存储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尤其是AI大模型的训练与推理,对存储带宽和容量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据野村证券预测,到2026年,美国科技巨头的整体资本开支将达到5265亿美元,其中与AI服务器和基础设施相关的投资,将高达3651亿美元,较2024年实现翻倍增长。
(二)供给端收缩:产能调整与结构优化
与需求端的爆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供给端却出现了显著的收缩。三星半导体、SK海力士、美光等三大DRAM厂商将停止生产DDR4产品,并将产能向更高附加值的DDR5、HBM(高带宽存储器)等产品倾斜。这一产能调整举措直接导致了DDR4市场的供需断层,供应缺口远超预期。同时,NAND闪存市场也面临类似问题,尽管厂商有扩产计划,但新产线投产周期较长,导致供应增长滞后于需求增长。
二、潜在受益者:谁在这场存储盛宴中分得一杯羹?
(一)存储原厂
作为存储市场的三大巨头,三星、SK海力士、美光在本轮缺货潮中无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通过此前未雨绸缪的产能调整,它们早就成功地将资源,聚焦于高附加值产品,如HBM和DDR5,从而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尤其随着AI服务器需求的激增,HBM的供需缺口预计将持续至2026年上半年,直接带动SK海力士、三星等企业产能利用率维持在95%以上。此外,三大原厂还通过惜售、挑单等策略,进一步推高了市场价格,增强了盈利能力。
(二)存储模组厂商
在存储模组领域,威刚和佰维存储等厂商也迎来了发展机遇。威刚作为存储模组大厂,凭借其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在缺货潮中保持了稳定的供货能力。公司董事长就明确表示,企业目前正处于积极储备库存的阶段,计划将库存规模提升至新台币200亿元(约合人民币46亿元至47亿元),以应对持续的缺货周期。佰维存储则凭借其完整的产品线矩阵,涵盖了NAND Flash和DRAM存储器的各个主要类别,包括嵌入式存储、固态硬盘、内存模组等,满足了不同客户的需求。公司在AI服务器、高端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布局,也为其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三)细分领域龙头
在细分领域,江波龙和兆易创新等厂商则展现出了强劲的竞争力。江波龙在中国企业级SATASSD总容量排名中位列第三,国产品牌中位列第一。公司主控芯片全系列产品累计实现超过8000万颗的批量部署,且部署规模仍在快速增长。兆易创新则主营存储芯片设计业务,市场份额位居行业前列。公司在NOR Flash、NAND Flash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布局,为其在本轮缺货潮中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封装测试企业
随着存储芯片需求的增长,封装测试环节也迎来了发展机遇。以深科技为代表的主营HDD代工等业务的企业,在转型存储封测领域取得了积极突破。公司超薄存储芯片PoPt封装技术实现量产,16层堆叠技术和uMCPSiP封装技术具备量产能力,为其在存储封装测试市场赢得了竞争优势。
三、压力最大的是谁?两类企业,面临重要选择
不过在整个产业链当中,存储缺货的背景下,有两类厂商,则背负着较大的压力。一类是智能手机、PC、服务器OEM/ODM厂商,他们作为成本上升的直接承担者。存储芯片占其物料成本(BOM)的比重较高,价格的快速上涨将严重侵蚀其本就微薄的利润。接下来,它们面临两难选择:要么自行消化成本,牺牲利润;要么提价,但可能面临市场需求不振的风险。
第二类承受重压的企业,则是白牌模组厂与小品牌商。与一线模组厂相比,它们对上游的议价能力更弱,获取稳定货源的能力也较差,在缺货潮中生存环境更为恶劣,可能面临“无米下锅”的困境。但商界大潮风起云涌,资本市场也不会同情和怜悯弱者。打不过就加入,还是直接等待市场洪流吞噬,亦或直接改弦更张转型升级,是他们接下来必须要做出的几个现实选择了。
四、行业趋势:从供给控产到需求成长的大周期
(一)行业逻辑转变:从供给控产到需求成长
长江证券认为,本轮存储周期的核心变化是AI拉动存储需求持续攀升,行业逻辑正逐步从供给端控产驱动的价格周期,向AI需求拉动下的供给缺口逐步形成的产业大周期演绎。这意味着,未来存储市场的波动将更多地受到需求端的影响,而供给端的调整,将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和产能利用率的提升。
德邦证券研报观点也指出,本轮存储行业的上行周期,和2016-2019年、2020-2023年有所不同,前两轮周期上涨逻辑本质更多依托消费端发力。而本轮存储芯片的需求更多源自大型科技公司在AI时代的算力基建,持续性可能更强。
(二)长期供需格局:紧平衡状态持续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则指出,AI运算带动DRAM与NAND市场出现结构性供需紧张,存储市场景气可望延续长达10年。这一预测出发点,是基于AI需求的持续增长和供给端扩张的滞后性。尽管存储原厂有扩产计划,但新增产能要到2028年之后才会显著释放。因此,在2026-2027年间,存储市场预计将保持紧平衡状态,价格与利润率同步走高,应是大概率事件。
(三)企业级市场崛起:SSD替代HDD加速
而在企业级市场,SSD对HDD的替代正在加速。随着AI模型处理数据量的激增,高容量、低延迟的SSD成为数据中心的首选存储方案。尽管HDD在容量和成本上仍具有优势,但在温数据存取等场景中,SSD的性能优势愈发明显。这一趋势将进一步推高NAND闪存的需求,为存储厂商带来新的增长点。
综合而言,存储四大品类的全面缺货,为存储产业链上的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存储原厂到模组厂商,从细分领域龙头到封装测试企业,都在本轮缺货潮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空间。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AI需求的持续增长和供给端扩张的滞后性,存储市场将保持紧平衡状态,价格波动和供应链风险也将随之增加。因此,对于存储产业链上的企业而言,如何在保障供应的同时控制成本、提升竞争力,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
在这场存储品类缺货的严峻考验中,给各大厂商提供了虚席以待的商机盛宴。谁能够最终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谁就能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最后的赢家究竟是谁?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