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光模块调整点评:我们从未怀疑过它的方向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763

调整是节奏,不是方向。AI算力持续扩张、1.6T放量、英伟达加单,都在验证同一件事——需求更强。

我们反复说过,对光模块的看好从来不是情绪,而是逻辑。

近期,板块连续调整,但行业的底层逻辑一寸没动。AI算力在扩张,数据中心在提速,全球云厂商的资本开支在扩表——每一项,都在强化光模块的中期需求。

还是那句,逻辑没变,只是情绪在摇摆。

情绪起落最容易生传言,咱们就把近期的传言挨个拆开看:

传言一:业绩预告博弈

市场传出“部分公司不发Q3预告,业绩或不达预期”的说法。

实际上,光模块公司披露预告并非强制要求,且Q3行业订单与交付均保持高景气。产业侧确认主力厂商交付量环比增长明显。无论公告与否,三季度业绩环比高增长的确定性都很高。

换句话说,短期公告节奏带来的情绪波动,并不代表基本面有问题。

传言二:1.6T大幅降价

有业内人士传出,英伟达正在向几家1.6T光模块供应商压价,原本报价约1500美元一支,现在谈到1000—1100美元区间,引发市场对“高端光模块降价潮”的担忧。但从产业链反馈看,这种解读太快了。当前1.6T成本高企的主因在于DSP价格、良率爬坡和高端材料成本,短期降价空间有限。

行业一致预期认为,到2026年1.6T单位带宽成本有望回落至0.5–0.6美元/Gbps区间,那是技术成熟之后的正常降本过程,不是现在。

现实情况是——1.6T的需求还在往上冲,供给依旧紧,价格不跌反涨。按这个区间算,产业链利润空间依然厚,毛利率还有继续往上抬的余地。

传言三:英伟达追加订单

国庆期间的一个利好传言是“英伟达再次加单”——传出在原有800G采购计划基础上追加约35%的订单量。从产业链了解,这一传言虽然未获官方确认,但多家上游供应商反馈新一轮需求沟通确实在推进。英伟达为2026年的新一代GPU平台提前锁定产能,是行业普遍判断。

如果这一趋势持续,对光模块的意义不止是订单增加,更是“需求节奏被提前”:AI训练集群密度上升,网络互联标准升级,1.6T替换周期的到来将快于市场原本预期。

传言四:CPO测试结果引发替代担忧

ECOC大会上,Meta展示了博通CPO的部分测试数据,引发市场对“CPO取代可插拔”的过度解读。

从产业交流来看,Nvidia Spectrum-X在Meta和Oracle的数据中心依然用的是可插拔方案,根本没有所谓的“全面转向CPO”。问题也很现实——成本太高、可靠性没跑通、生态还不成熟。只要这三关不过,主流客户就不会轻易改路线。

传言五:海外厂商抢单

市场还有一种声音,称海外厂商近期在抢中国客户订单。

但从主流项目节奏和物料锁定情况看,目前更像是“交付压力大于新增订单”。国内厂商产能扩张更快,物料锁得更死,整体处在出货紧张期。所谓“抢单”,更多是情绪化放大,并无体系性迹象。

大摩上调光模块龙头Q3预期

再来看看大摩的报告。摩根士丹利在10月最新发布的研究中,将中际旭创目标价上调至475元,同时明显上调2025年的盈利预期。

大摩认为,公司1.6T高端产品在2025年第三季度的出货量提升,将成为推动盈利增长的重要因素。

要点总结:

上调2025年第三季度毛利率假设,导致当季盈利预期上调6%;

上调2026年盈利预期4%,上调2027年盈利预期6%;

中际旭创作为行业创新领导者,具备相较其他同行溢价估值的潜力。

三个核心逻辑:

第一,量产节奏领先。公司1.6T产品量产进度超出行业平均,ASP(平均售价)与毛利率同步改善,预计毛利率将进一步提升。

第二,技术壁垒深厚。中际旭创在硅光子平台、自研封装与测试环节形成闭环,测试效率显著领先行业平均,成本协同效应持续释放。

第三,客户粘性强化。公司已完成多家头部云厂商的相关认证流程,未来两年在AI数据中心建设潮中将持续放量。

光模块的逻辑从未改变

AI模型越大,算力越强,连接就越密。每一次模型扩容,都会带来一次数据吞吐的放大效应。

光模块不是情绪驱动的题材,而是算力时代最稳定的中枢环节。只要数据中心还在建设,GPU还在扩容,服务器还在联网,光的需求就不会停止。

800G正在兑现,1.6T正进入放量期,行业正处在由技术验证向规模兑现的关键。

无论是英伟达加单、云厂商扩表,还是AI训练集群密度持续提升,本质都在传递同一个信号——带宽需求仍在加速。

从产业演进的角度看,传统可插拔光模块与CPO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CPO解决的是极致能耗和高速集成问题,而可插拔模块代表的是成熟度、灵活性与生态兼容性。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两者将并行存在:可插拔继续占据主流出货,而CPO更多承担验证与前沿角色。

更关键的是,这一轮国内厂商已经抢先一步。

从光模块、光引擎,到硅光封装,我们已经打通了全链路。台厂还停留在代工和光电元件那一层,做得多,但不整;我们国内公司则是“整合+量产”双线领先。到了CPO阶段,领先的大概率也是易中天这类龙头。

科技股里,最容易让人犯错的,是去追那些只存在于PPT里的“前沿故事”。太超前,兑现遥远;太保守,又错过红利。难的是——恰好。

而光模块,正是那个“恰好”:既站在AI产业扩容的当下,又有业绩兑现的确定性。

下跌只是情绪,增长才是现实。

坚定看好光模块主线。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