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的AI信号:增长继续,只是有人要被留在路上
在华尔街,人事调整从来不是单纯的人事新闻。
当地时间周二,高盛向全体员工发出了一封内部信,宣布将在年底前启动新一轮裁员。这封信由CEO大卫·所罗门、总裁沃尔德伦与CFO科尔曼联合签署,标题是《OneGS 3.0》——一个带着强烈AI味道的战略版本号。
高管们在信中写道:人工智能将成为“实现更大增长的新路径”,它将被深入应用到客户准入、贷款审批、监管报告、供应商管理等核心流程中。但这项“提升效率的多年努力”,意味着必须“在业务运营的各个环节提速增效”。
换句话说,AI来了,岗位要走。
一、AI成为新增长路径:效率革命的代价
这封信看似是在宣示技术方向,实则是一份效率账单。
高盛明确表示要“控制人员数量增长”,并将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有限度的岗位削减”。虽然发言人补充称年底总人数仍将实现净增长,但方向已极为清晰:AI带来的增长,不是扩张式的,而是替代式的。
过去十年,华尔街的数字化几乎完成了全部流程自动化,如今AI则开始接管判断与分析本身。从KYC到风控,从交易匹配到报告生成,它削的不是底层岗位,而是中层岗位——那些曾凭经验和流程吃饭的人。
AI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效率审判者。
二、裁员信的背后,是高盛的组织重构
“裁员”在这封信里只是一个表层动作,真正的内核是组织架构的再造。
高盛的“OneGS 3.0”战略,目标是打通横向平台、重建技术与业务接口,让AI贯穿所有决策链条。
这意味着:
·原本由人工审核的环节将逐步交由模型处理;
·项目管理、报告整理、监管合规的中间层被压缩;
·技术、客户与风控成为核心主线,边缘部门被重估。
这种模式曾出现在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后,也出现在2010年的算法交易浪潮中。区别在于,这次AI打击的,是银行最昂贵的那一层——白领中层。
而且,它不会像外包那样“转移岗位”,而是直接消灭岗位。
三、无就业增长:AI版“泡沫后时代”
讽刺的是,就在内部信发出前一天,高盛分析师刚发布了一份研报,标题是——“美国经济正步入无就业增长时代”。
报告指出,非医疗行业的就业增长已经转负,企业管理层越来越倾向于用AI削减劳动力成本。
这其实与2001年“互联网泡沫”后的情况极为相似。那时,美国GDP恢复很快,但就业增长长期停滞——因为企业在衰退期完成了结构性调整,把技术进步转化为“少人多产”。
如今的AI,也可能带来同样的后果:生产率上升,就业停滞。
AI的真正经济考验,不在繁荣期,而在下一次衰退中。当资本市场下行、利润收缩时,企业会更愿意用AI代替人,用模型接手岗位。那时,所谓“效率革命”的另一面,才会显露它的代价。
四、AI不是解放劳动力,而是重组劳动力
我们习惯把AI视为一种“解放”,但在现实经济中,它更像是一场重组。
它不会让人失业,而是让岗位换形。高盛不会少人,只是会换人:
数据科学家、模型监管员、AI风控专家,将取代传统信审员、合规分析师与行政经理。
这不是坏事,也不是好事,而是金融业效率进化的必然。
高盛作为华尔街的风向标,已经用行动表明:AI不是未来,而是当下的成本工具。它不谈理想,只谈回报。
五、AI来了,岗位走了,但增长仍在继续
高盛的这封信,可以看作全球金融业AI化的分水岭。
它告诉我们一个冷酷但真实的趋势:
未来的增长,不一定需要更多的人。
AI不会让经济停下脚步,它会让效率继续奔跑。只是,在这场奔跑中,有些人会被留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