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斯拉到地外经济:被嘲笑的未来,往往最贵
一、又一次“被嘲笑的时刻”
十多年前,摩根士丹利分析师 Adam Jonas 因一份“特斯拉将颠覆汽车行业”的报告,被同行戏称为“电动汽车的神棍”。那是2011年,特斯拉刚刚交付首批Model S,年销量不到2000辆。Jonas公开预测股价将翻倍至70美元时,市场一片哗然。结果三年后,股价破200美元,成为新能源浪潮的标志事件。
后来他开始研究SpaceX、自动驾驶、无人机网络、城市空中交通(UAM)等主题,每一次都被质疑“离地气太远”。而如今,当他再次以“大摩全球物理AI与机器人策略师”的新身份,提出“地外经济”(Exo-Economy)将在2045年超越当前110万亿美元的全球经济体量时,市场的第一反应依然是:“又开始做梦了。”
但也许,这正是新周期的起点。
二、“地外经济”的逻辑:把AI从虚拟世界拉回物理世界
“地外经济”这个词听上去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概念,但其核心逻辑其实很现实:人工智能正从云端回到地面,进入‘具身智能’阶段——开始支配物理世界的能量与生产力。
过去十年,我们经历了“信息AI”的爆炸式增长——ChatGPT、Midjourney、Claude等让信息的生成效率无限逼近零成本。但真正能改变全球经济规模的,并不是语言模型,而是能移动、能制造、能执行任务的“物理AI”系统 ——机器人、自动驾驶、无人机、飞行汽车、卫星网络、太空基建。
Jonas称,这些技术将共同构成“地外经济”的三根支柱:
1.低空经济(Flying Economy) :涵盖飞行汽车、无人机物流、空中出租车等。
2.具身机器人(Physical AI) :从工厂机器人到家庭服务机器人,甚至AI驱动的自动化建筑。
3.太空经济(Space Economy) :包括卫星互联网、太空制造、地月物流链、空间能源等。
摩根士丹利的预测很大胆:
到2045年,“地外经济”总规模将超越当前全球GDP(约110万亿美元);
其中低空经济在2040年有望年营收突破4万亿美元 ,约等于当今全球汽车市场。
这并非孤例。
·花旗集团 的《Space: The Next Frontier》报告预计,到2040年,全球太空经济规模将从目前的6300亿美元增至1.4万亿美元;
·德意志银行 预测机器人与自动驾驶产业将带动全球制造业再增长20%;
·麦肯锡 在今年的《Future of Mobility》报告中预计,到2035年全球空中交通市场规模将达到1.2万亿美元。
数据各不相同,但方向一致:AI将重塑“地球表层之上的经济层”。
三、技术交叉点:AI × 能源 × 硬件的再工业化浪潮
如果说“信息AI”是硅谷的叙事,那么“物理AI”更像是一场由全球制造业主导的工业革命。
·在能源端 ,AI驱动的新能源系统、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调度将使能源成本大幅下降;
·在制造端 ,具身AI、通用机器人和自动化工厂正让“劳动力瓶颈”被突破;
·在交通端 ,飞行汽车与自动驾驶的结合正在重绘城市结构和通勤半径。
这背后是一个更宏观的趋势:资本正在从虚拟经济回流实体科技。
2020年代的AI革命先引爆了算力和云端应用,推动英伟达、超微等芯片巨头暴涨。如今,当模型逐渐成熟,市场开始追问:“这些智能要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变现?”
答案正是Jonas所说的“Physical AI”——AI不再是脑,而是身体。
这意味着投资的焦点也将从“模型公司”转向“具身化公司”:自动驾驶、智能硬件、机器人制造、低空交通、太空通讯……
换句话说,AI开始重回工程师的世界。
四、市场的怀疑与周期的记忆
Adam Jonas 是典型的“逆周期叙事者”。他的每一轮预判,几乎都发生在市场最冷的时候。
2011年,特斯拉被认为是玩票;
2015年,SpaceX 的估值被嘲为泡沫;
2020年,他预测飞行汽车将成百上千亿美金产业时,资本却在追逐元宇宙。
现在,他再次抛出“地外经济”愿景时,AI市场正陷入短期泡沫的修正期。英伟达股价高位震荡,AI初创估值普遍收缩,投资者的兴趣从“AI多强”变成“AI能赚钱么”。
这正是Jonas最擅长的时刻。
他自己说:“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试图给人们的大脑来一次冲击。”
历史的规律是,当市场只关心下个季度的收益时,真正的财富正在为下个十年的逻辑铺路。
五、资本的下一站:谁在押注“地外经济”
尽管这场革命听上去遥远,但布局者已然在路上:
·特斯拉 正在整合Optimus机器人与自动驾驶网络,形成“AI驱动的移动劳动力”;
·SpaceX 通过Starlink 建立地球与近轨道的经济接口;
·Joby Aviation、Archer Aviation、EHang 已拿到多国飞行许可,2026年前计划量产城市空中出租车;
·波音与空客 启动电动垂直起降(eVTOL)试验项目;
·亚马逊与Alphabet 则在无人机物流与太空互联网领域持续加码。
这些公司背后的共识是——谁先把AI带进物理世界,谁就拥有下一个“算力级护城河”。
摩根士丹利预计,到2040年全球飞行汽车市场将达到9.5万亿美元潜在市值(含交通、零部件、能源供应、软件系统等全链条);
高盛则认为太空经济将在2035年前突破2.5万亿美元规模。
这已经不是“假想故事”,而是一场跨越能源、通信、交通与AI的产业级复合浪潮。
六、中国的“低空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也在加速进入这条新赛道。
2024年以来,“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广东、江苏、湖南、浙江等地密集发布产业规划。
中国民航局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注册的无人机超过120万架,年飞行小时超2000万小时;
到2030年,国内低空经济规模预计可达3.5万亿元。
华为、小米、大疆、亿航、蔚来、广汽等企业,都在尝试从不同角度切入这一赛道——从自动驾驶算法到飞行平台制造,从通信网络到空中调度。
可以说,中国的“物理AI”之路,很可能以“低空经济”为前哨阵地。
七、投资的启示:异端预测与现实落地之间
Adam Jonas 的故事,本质上是关于“时间的差价”。
他擅长在市场还未形成共识时,把叙事提前五到十年——哪怕被嘲笑,也要站在“未来的起点”。
但这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可以立刻下注“地外经济”。
短期内,这仍是一场需要巨额资本、跨学科突破、政策配套的长期博弈。
现实中,大多数飞行汽车项目还停留在试点阶段;
具身AI的通用形态仍受限于能源密度、算法稳定性与材料工艺;
太空经济虽增长迅速,但商业模式仍在摸索中。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产业路径的确定性与资本周期的节奏 。
历史告诉我们:
· 2010年代的电动车泡沫,造就了特斯拉;
· 2020年代的AI泡沫,正在孕育“物理AI”;
· 2030年代,也许是“地外经济”的起飞周期。
八、结语:被笑的方向,往往就是未来
Jonas 曾在一次访谈中说:“我不怕被当成疯子,我怕的是我们错过了人类经济的新大陆。”
他的话听起来理想化,但放在资本的语境中却格外务实。每一次技术革命的早期,市场都在笑;每一次笑声过后,新的主导权就易手。
从电动车到火箭,从AI到低空交通,这条路径清晰地指向一个未来:
人类正在为AI建造一个物理的身体——而那将是一场比互联网更大的经济扩张。
当所有人还在问“这是不是泡沫”的时候,真正的长线投资者,已经在搭建通往“地外经济”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