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差杀跌,新凯来究竟什么来头?
10月15日,新凯来概念股全线跳水。市场原本憋着劲儿,就等着看“国产光刻机首秀”,结果一早证实——没有整机,只有配件。我们此前的分析也提到过,这次新凯来不会展出高端光刻机,只会展示部分模块和系统配套。
然而,预期拉得高,兑现时自然杀得狠。
从投资角度看,更值得关注的不是有没有整机亮相,而是它在整个国产光刻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扮演什么角色。技术路径是否接近可量产阶段、供应链环节是否打通、相关概念股的成长空间是否能由“预期炒作”转向“业绩兑现”,这些才是决定它能走多远的关键。
一、没整机,但这次真有东西
湾芯展的首日,虽然没有传闻中的“国产光刻机”,但新凯来拿出来的货,比一台机器更有看头。它亮出了两款国产EDA设计软件,以及一台能让工程师“看到信号波形”的90GHz超高速实时示波器。
示波器来自子公司“万里眼”,性能相对以往国产产品提升约五倍,带宽达90GHz、采样率200GSa/s,已接近国际一线。这意味着中国终于有了能支撑高级节点验证(含5nm级别场景)的测试装备,不再完全依赖进口仪器。
更值得注意的是,另一家子公司“启云方”首次发布两款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电子工程EDA设计软件。EDA是芯片原理图、版图与光学仿真的底层工具,是将设计转化为可制造工艺的关键软件。启云方的产品在原理图与PCB设计环节性能较行业标杆提升约30%,开发周期可缩短40%,智能辅助设计成功率提升30%。据展台资料和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已在多家下游客户进入验证试用阶段。这意味着国产EDA正从“能用”向“好用”跨越,开始具备支撑实际产线开发的能力。
同时,新凯来的主展区用模型展示了整套装备体系:沉积设备“普陀山”、刻蚀设备“武夷山”、检测设备“莫干山”等。这些名字背后,显示出中国半导体装备链正在从点状突破走向系统化协同。
三、新凯来是谁?
说白了,新凯来干的活儿很简单,也很难——它不是造芯片的,而是造“造芯片的机器”的。芯片厂是厨师,而新凯来造的是整间厨房:炉灶、刀具、配料台,缺一个都别想开火。光刻机,是这套厨房里最贵的锅,也是别人长期不卖给你的那口锅。
公司母公司由深圳深芯恒科技投资有限公司100%持股,最终控股方是深圳市国资委。换句话说,这不是哪家民营创业公司,而是一项由深圳国资主导的系统性装备工程。目的只有一个——让中国的芯片制造,不再受制于人。
几年时间,新凯来已经长成一个小型“装备集团”。旗下七家子公司,从设备到工业软件,一个不落:启云方做EDA软件,万里眼搞高端示波器,宇量昇攻光刻机整机,其余布局安全、IT、装备工艺。软的硬的全包,补的是体系。能把“软硬一体”同时跑通,这才是真格的统筹实力。
据业内人士爆料,新凯来去年营收约18亿元人民币,今年营收预计可达约45亿元,市场传闻估值近1000亿元。
这次湾芯展,新凯来把底牌亮了个八九成。启云方发布两款自主EDA软件,性能比行业标杆高30%,开发周期缩短40%,智能设计成功率提升30%,并已在多家下游客户进入验证试用阶段——这不再是“能用”,而是开始“好用”。万里眼展示的90GHz超高速示波器,核心指标已对标国际一线机型的区间。据展台人员与产业方口径,产品已进入部分头部厂的生产验证或试用流程。宇量昇那边,28纳米DUV光刻机正在中芯国际的验证环节,虽然官方尚未公告,但据产业链多方消息,若验证顺利,业内普遍预期2026年前后有望小批量量产。
这家公司不是要取代ASML,而是要让中国第一次能用自己的逻辑来做光刻——用自己的体系、自己的工艺、自己的速度。说得直白点,别人能从0到1,我们要的是从1到N。
从更大的维度看,新凯来是中国装备产业的那根“杠杆”。它撬动的不是单点技术,而是一整个链条的重组。深圳研发、上海验证的“双地协同”模式,正在把“单点研发”转成“系统协同”。当光刻、EDA、测试、封装这些关键环节同时运转起来,中国芯片产业的地基才算真稳。它的存在,是一种“系统能力”的宣告——告诉外界,我们不是在补作业,而是在接管命题。
四、新凯来的真正意义:光刻+EDA双底座
这次展会没给市场想要的“爆款机器”,但透露出的方向比机器更关键——国产光刻的底座正在稳步搭起来。
硬件层面,DUV光刻机的推进让我们在主流节点有了自主产能;软件层面,启云方的EDA发布,意味着设计、验证、制造环节可以统一在国产生态内闭环。一个是“手”,一个是“大脑”,两者都在进步。
更重要的是,这次EDA的突破不只是技术事件,还叠加了信创产业的大周期。202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重点投向包括信创、人工智能等方向;关于央企国产替代目标,相关文件提出到2027年前显著提升国产化比例,各行业按口径推进。新凯来与启云方踩在这个窗口期上,天然拥有政策与产业的双重支撑,但具体兑现节奏仍取决于技术验证和市场接受度。
这背后是整个产业的协同推进:设备厂、EDA厂、代工厂、材料厂都在同步。国产光刻正从技术突破转向系统化验证。未来的看点,不是有没有首秀,而是验证能否稳定、良率能否爬坡、成本能否压下来。谁能先跑通闭环,谁就可能成为下一个“产业锚点”。
最后
还是要重申一下,10月15日这场展会不是光刻机的“登场秀”,而是国产装备体系的一次集体亮相。新凯来带来的,不是一台机器,而是一整套底层逻辑——设备在补、软件在上、生态在合。
这次展出的EDA、测试装备和制造模块,释放出几个关键信号:
第一,国产光刻正从“单点突破”走向“体系联动”,光刻、检测、EDA三线协同,让“能造样机”变成“能控体系”;
第二,国产EDA开始真正进入可商用阶段,启云方的性能指标说明中国的软件层已经能支撑硬件的精密工艺,这代表“造机器的大脑”开始自主化;
第三,地方协同模式正在成型,深圳主导研发,上海聚焦验证,这种“分工—协同—整合”格局,正是中国版ASML模式的雏形;
第四,信创产业周期正成为背后的推力,政策资金、央企替代目标和采购规则,都让工业软件与半导体装备的国产化进入实质兑现期。
接下来,看验证稳定性、良率爬坡、单位成本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