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有了脑子后,阿里也要给它造身体
在科技与资本的交汇处,新的风暴正在酝酿。
这一次,风暴的中心不再是虚拟世界的代码,而是AI从“思考”迈向“行动”的最后一公里——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
而搅动风暴的,是阿里。
一、阿里的出手:AI从云端走向地面
10月8日,阿里通义千问技术负责人林俊旸在社交平台发文,宣布团队已正式建立“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小组”,标志着阿里正式进入物理AI。
这条消息看似技术动态,实则是一场战略宣言。9月8日,阿里云作为领投方,参与了国内机器人创业公司“自变量机器人”近10亿元人民币(约1.4亿美元)A+轮融资。而在过去一年间,阿里还密集布局了多家具身智能领域的企业,包括宇树科技、逐际动力、星动纪元、星海图、灵心巧手等。
从投资到自建团队,阿里已经从“观察者”变成“玩家”。
它不再满足于打造语言模型的“大脑”,而是要为AI造出能感知、能行动的“身体”。
这一转向背后,是AI产业的集体觉醒:
AI的终点不在屏幕里,而在物理世界。
二、从大脑到身体:AI的“断层”正在被填平
过去三年,AI模型的进步令人目眩。ChatGPT、通义千问、Claude、Gemini……大脑已经聪明到可以写小说、写代码、做逻辑推理。
但问题是:这些“聪明的脑子”,没有身体。
在现实世界中,它们无法拿起一只杯子、搬动一个箱子,甚至无法正确理解光线、重量、摩擦力这样的物理常识。
这正是行业所谓的“AI断层”——大脑飞速进化,身体严重滞后。
而具身智能,就是跨越这道断层的桥。
黄仁勋曾说:“AI和机器人是未来十年最大的两大增长引擎。”
马斯克更直白:“擎天柱(Optimus)会比汽车更有价值。”
软银则以54亿美元收购ABB的机器人业务,押注AI与工业融合,预计2026年中后期完成交割。
如今,阿里加入战场,成为中国较早一批明确对具身智能作系统性投入的互联网巨头之一。
三、场景即实验场:阿里具身智能的天然土壤
阿里的优势,从来不在于喊口号,而在于场景密度。
如果说OpenAI有的是算力与模型,那么阿里有的,是真实世界的应用场。
菜鸟的自动仓、盒马的供应链、淘系的智能物流、阿里云的工业物联网,这些都是真实的、复杂的物理世界。
每一条流水线、每一个包裹、每一次分拣,都是AI感知、决策、执行的绝佳训练场。
具身智能的落地难点从来不是算法,而是大规模可验证的数据反馈。
这一点,阿里天然具备:
·菜鸟仓储提供动态环境的导航与操作数据;
·盒马门店可测试服务型机器人与交互行为;
·云计算平台支撑大模型的多模态训练;
·平头哥芯片可作为具身智能的控制/算力候选。
换句话说,阿里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在构建一个“云-模型-身体-场景”全栈飞轮。
这个飞轮一旦转动,就能在真实世界里反哺AI模型迭代,实现指数级进化。
四、AI的身体革命:阿里在补全科技底层版图
要理解阿里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进入具身智能,得从它的“科技版图”看起。
阿里曾是中国云计算的代名词,但AI时代的浪潮正在迫使它从“云”下沉到“算力与实体层”。
这一年,它先是强化了通义千问大模型的自主能力,发布Qwen3系列;
后续推出万亿参数 Qwen3-Max、升级的Qwen3-VL;
再是加大AI芯片(平头哥)的研发投入;
如今又补上具身智能这一块。
这三步,分别对应AI的三层架构:
·大脑(模型)——通义千问
·神经系统(算力)——阿里云+平头哥
·身体(具身智能)——自变量、宇树等机器人生态
这不是盲目的多元化,而是一场有节奏、有路径的全栈整合。
阿里在用自己的方式,构建完整的AI闭环:
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行动,从行动到再学习。
而这个闭环,是所有AI公司梦寐以求的“数据飞轮”。
五、产业链的另一极:资本、供应链与生态联动
具身智能不是孤立的硬件故事,它背后连着整个AI硬科技产业链的重估。
当机器人进入量产,产业会重构:
·上游: 算力芯片、伺服电机、减速器、传感器;
·中游: 控制算法、操作系统、路径规划;
·下游: 仓储物流、家政服务、工业生产等应用场景。
阿里的加入,意味着中国这条产业链迎来了顶层整合者。
因为它能做到三件事:
·把大模型训练能力转化为机器人“神经系统”;
·把云端算力分配给物理世界的智能体;
·用自身生态做“落地试验场”。
对整个资本市场而言,这等于在“具身智能”这条赛道上插上了一根旗帜——AI不再只是虚拟革命,而是物理革命。
六、结语:阿里想要的不止是“机器人”
阿里的这场“硬科技复兴”,不是跟风,也不是PR。
它是一种底层认知的转变:
AI的终极竞争,不在云端的算力巅峰,而在地面的智能生态。
这是一场充满风险的豪赌,但同时也是阿里重新定义自己的契机。
从商业巨头到科技公司,从数据平台到智能实体,从虚拟智能到现实具身——阿里正在为AI造身体,也在为自己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