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三季报点评:业绩强劲,但高处的平衡更难
10月的财报季,台积电再次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无论是营收、利润还是毛利率,全线超预期,延续了AI周期中制造端的高景气。在随后举行的财报电话会上,管理层进一步上调全年资本支出与营收指引,显示信心已从财务表现延伸到未来规划层面。但在亮眼数据的背后,也能看到另一重现实:增长的高地正在逼近,未来的挑战不再是订单,而是营收增长的可持续性。
一、业绩超预期:AI算力红利仍在兑现
第三季度,台积电实现营收9899.2亿新台币,同比增长30%,高于市场预期的9677亿;净利润4523亿新台币,同比大增39%。毛利率59.5%,营业利润率50.6%,双双高于分析师预估。这一轮财报的核心驱动,仍是先进制程的强势需求。
3纳米、5纳米两条线贡献了总收入的60%,其中3纳米单项占比达23%,显示其量产效率和客户导入已进入稳态。AI芯片与高性能计算(HPC)平台成为最主要拉动力,占比高达57%,明显高于智能手机的30%。在AI服务器需求爆发的大背景下,这样的结构变化几乎是必然的。管理层预计2025年销售额将增长“接近30%的中段水平”,高于此前“约30%”的预期,这一上修强化了市场对AI需求持续性的判断。
二、成本改善+规模效应:利润质量优于想象
公司在电话会上预计四季度毛利率59%至61%,再次高于市场预估的57%,在海外工厂稀释和汇率不利的情况下,反映盈利改善趋势仍在延续,说明公司在成本控制和产能利用率上的优化确有成效。管理层提到,毛利率提升主要来自“成本改善与产能利用率提升”,而非价格或结构调整,这是经营层面真正的“内生增长”。
同时,营业利润率达到50.6%,环比再升1个百分点,反映出规模效应在起作用。运营费用占比下降至8.9%,研发投入637亿新台币,同比增长20.8%,研发强度维持高位但效率提升。换句话说,台积电在高速扩张期依然能维持财务纪律,这是它区别于多数制造企业的底色。
三、高增长的隐忧:海外产能与客户集中
不过,业绩的亮点并不能掩盖结构性的隐忧。首先是海外工厂的盈利压力 。美国亚利桑那与日本熊本厂尚处于爬坡阶段,这两地的人工与折旧成本明显高于台湾本部,管理层也坦言未来几个季度仍会稀释整体毛利率。过去两个季度的毛利率提升更多是靠台系主厂效率带动,后续空间已趋紧。
其次是客户集中度 。北美客户收入占比升至76%,HPC平台占比57%,几乎与AI芯片需求画上等号。这意味着,一旦英伟达、AMD或苹果的下单节奏波动,台积电的营收弹性将被放大。AI需求虽强,但订单集中也让周期性风险更具穿透力。
再者,虽然三季度出货环比增近10%,但产能利用率已处于高位,接下来能拉动毛利率的变量将只剩海外工厂效率。而这部分改善,不可能在一两个季度内完成。
四、资本开支高位:扩张与回报的拉扯
三季度资本支出97亿美元,前三季度累计293.9亿美元,延续历史高位。电话会进一步披露全年资本支出将提高至400亿—420亿美元,略高于此前上限。管理层强调,“资本支出规模在任何一年都不太可能突然下降”,暗示扩产周期仍将持续数年。台积电在全球范围内的产能布局意味着未来两三年将持续有巨额资本开支,这对现金流和ROE构成一定压力。资本投入换市场份额的逻辑,在AI周期初期是合理的,但若海外产线爬坡缓慢、成本控制不如预期,高资本支出可能反过来压缩盈利质量。
五、总结:伟大公司的微妙阶段
这份财报延续了台积电作为AI时代“卖铲人”的高成长神话。无论是先进制程的领先地位,还是制造环节的技术壁垒,都没有被动摇。但当成长进入高原期,考验的不再是技术,而是全球化布局下的成本平衡与客户结构的安全性。
台积电仍在一个健康的轨道上,只是它面对的挑战已从“能不能接单”,转变为“能否把利润守住”。AI的热度终将回归理性,届时,毛利率和现金流的稳定性,才是投资者最该盯紧的指标。而从管理层口径看,AI需求“比三个月前更强”的判断,让市场重新聚焦于成长的上限——台积电不只是顺应AI浪潮,而是在主导下一阶段的技术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