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云迹科技上市记:AI服务机器人的商业化样本

作者: 预见大模型 AI服务器 #AI服务器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792

10月16日,北京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2670.HK)正式在港交所挂牌,成为港股“酒店机器人第一股”。开盘价142.8港元,较发行价95.6港元高开49%。

你或许并不熟悉这家公司,但极有可能在酒店里见过它的作品——那台在走廊里送外卖、用稚嫩电子音说“请取走您的物品”的机器人。

它的名字叫“润(Run)”,它的创造者,是53岁的西安交通大学女学霸支涛。

一、从“润”到IPO:理工女的十年奔跑

故事要从2014年说起。那时的中国酒店业,人工成本攀升、服务质量参差,行业普遍处于“人力痛点期”。彼时,支涛拥有十余年传感器与自动化经验,她发现酒店服务流程高度标准化,是机器人替代人工的理想场景。

于是,云迹科技成立。同年,团队启动“润”系列酒店服务机器人项目。

2015年,“润”正式问世——身高1米,重45公斤,圆润无棱角、语气温和,支涛给它的定位是:“一个三岁孩童的体型和亲和力。”

然而理想遇冷。她带着机器人敲遍全国酒店的门,得到的答复大多是:“这个机器人我们不需要。”

转机来自2020年。疫情让“无接触服务”爆发,酒店订单激增。那一年,云迹的机器人进入全球1300家酒店,订单量翻数倍。此后公司持续扩张,截至2024年底,产品已落地全球3.4万家酒店、150家医院,以及工厂、公寓与写字楼等场景,单日在线机器人3.6万台,全年服务超5亿次。

但支涛更看重技术积累:

·2016年,团队研发厘米级误差的室内定位导航系统;

·2019年,“格格”系列支持语音交互与人脸识别,获“吴文俊人工智能奖”;

·2023年推出UP复合多态机器人,集送物、清洁、巡检三功能于一体,全年服务>5亿次。

云迹自研的HDOS(AI智能体应用系统)实现多模态交互和动态路径规划,跻身全球酒店机器人领域的领先行列。

从一个工程师到带领公司敲钟的女企业家,支涛花了十年。

二、八轮融资12亿,资本接力的AI实验

云迹科技的成长离不开资本的推力。自2014年至2021年,云迹先后完成八轮融资,累计融资超12亿元,阵容堪称“AI国家队”:

·天使轮: 科大讯飞、洋葱基金;

·A轮: 科大讯飞加注;

·A+轮与战略轮: 腾讯、海航资本、澜亭资本;

·B轮: 携程、金茂资本、光控众盈、海银前哨基金;

·C轮: 启明创投、中信证券投资、联想、腾讯;

·D轮: 阿里巴巴、江苏文投、睿住资本、沸点资本等。

2021年D轮融资达5.8亿元,投后估值40.8亿元,刷新当时服务机器人领域纪录。

招股书显示,支涛直接持股9.73%,与三位联合创始人及员工平台共控制公司20.6%,其余股东包括腾讯(9.09%)、沸点资本(10.7%)、科大讯飞(9.57%)、启明创投(5.39%)、联想(4.22%)、阿里(2.94%)等。

这是一场典型的中国式AI协同:巨头背书、VC押注、市场验证。

如今,伴随IPO,投资人迎来了资本市场兑现窗口。但这场IPO更像一次“中场补血”,而非终局庆典。

三、业绩表:增长与亏损并存的双轨线

根据招股书,2022—2024年,云迹科技营收从1.61亿元增至2.4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3.2%;毛利率也从24.3%提升至43.5%,结构改善明显。

但与此同时,公司三年累计亏损高达8.15亿元,背负着高达19.25亿元的赎回负债。2025年前五个月净亏损1.18亿元,同比扩大40%,亏损速度并未放缓。

亏损的根源在于业务结构的不平衡。

·酒店场景依赖度过高:过去三年酒店业务占营收八成以上;

·硬件销售仍是主力:2024年来自机器人及功能套件的收入占比77.2%,而AI数字化系统仅占22.8%;

·平均售价持续下降:主力机型“格格”从2.68万元降至2.09万元,“UP”系列更从5.42万元腰斩至2.23万元。

换句话说,云迹的毛利率提升更多来自结构优化,而非盈利能力的根本改善。

截至2024年底,云迹科技的现金储备仅为1.05亿元,而2025年前五个月经营现金流净流出高达0.53亿元。

市场评价认为,按照云迹过往的花钱速度,这点现金很难支撑公司再花一年。

这正是云迹急于登陆资本市场的重要原因——通过IPO补血、稳定现金流,并争取讲出更大的营收故事。

四、AI落地的现实:理想丰满,账本骨感

AI行业的痛点,在云迹身上体现得尤为典型:

技术验证比想象中顺利,但商业闭环远比预期漫长。

云迹已经拥有国内市场份额第一、AI系统自研能力强、客户覆盖面广等优势,但这些优势尚未转化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它仍是一家以硬件为核心的公司,面对价格战与场景单一化的双重挑战。

外界普遍认为,云迹上市并非“资本庆典”,而是一场“必要融资”。

对于一家硬件成本高、研发支出重、现金流紧张的AI公司而言,上市不仅是通向市场的门槛,也是维持运营的生命线。

未来,公司需要在两个方向上同时寻求突破:

一是从单一酒店场景走向更多场景——如写字楼、医院、商场等;

二是从硬件销售走向服务订阅和系统平台化——让AI数字化系统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只有这样,云迹才能跳出“靠机器数量换增长”的周期陷阱,在AI落地的战场上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商业护城河。

五、“西交系”的崛起:地方创新生态的缩影

支涛的敲钟,不只是个人成功,也代表了“西交系企业”的集体亮相。

过去一个月,优艾智合、麦科奥特等西安交大校友创办的企业相继冲刺IPO。

背后是一条完整的创新链条:

·西交大校友基金“西交一八九六”累计投资超80家硬科技企业,孵化出优艾智合、氢易能源、凌锐半导体等项目;

·西安市政府早在2019年推出“百万校友回归计划”,构建“高校+校友+地方”三螺旋创新生态;

·西交校友企业已成为中西部硬科技产业的重要力量。

支涛、张朝辉、王冰,这些名字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在用理工底色改写中国创新的地域格局。

云迹科技的IPO,是这条生态链第一次真正被资本市场认可的信号。

六、机器人IPO潮:AI落地的集体冲线

云迹并非孤例。过去半年,机器人企业正密集排队IPO:

·优艾智合、极飞科技、望圆科技、微亿智造、珞石机器人先后递表;

·宇树科技宣布10—12月提交上市申请;

·智元机器人(前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创办)筹谋赴港上市。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有超过15家机器人产业链公司在港交所披露招股书,涵盖工业、协作、服务、农业等多个方向。

这意味着资本市场正迎来AI“具身智能化”的第一波集中上市潮。

但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点:

·都拥有优秀的工程团队和明确的场景落地;

·都距离盈利仍远;

·都需要IPO补血。

这更像更像一次落地能力的对比——谁更快跑通商业模式,谁的存续确定性更高。

七、结语:从敲钟到交卷

云迹的上市,更像一次阶段性检验:在更透明的市场环境中,商业模式与盈利能力将持续被观察。

过去两年,AI行业的叙事在模型层轰鸣;如今,战场下沉到具身智能、机器人、终端设备这些“接地气”的层面。

AI要真正改变行业运行方式,必须先改变一间间酒店、一栋栋大楼的效率曲线。

但理想的落地,往往要先跨过“盈利的鸿沟”。

对云迹而言,上市并不意味着胜利,而是进入了更透明、更现实的市场考场。

未来阶段,AI公司们将陆续接受盈利能力的检验。

而云迹,作为第一批上场的选手,为这场考试写下了开头。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