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美股会不会崩?

作者: 预见大模型 人物 #人物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796

宋雪涛,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在金融圈以研究宏观与市场结构见长。

近日他撰文指出,美股当前的真正变局,不在贸易摩擦,而在“AI叙事的隐忧与系统脆弱性”。

一、真正的风险不在“关税2.0”,而在“AI+债务”

宋雪涛认为,4月关税落地后,美股一度受多重利好推动而走强:经济衰退担忧缓解,美联储释放宽松信号,AI资本开支浪潮和财政扩张重启,共同推高了市场风险偏好。

但近期,市场进入第三轮AI叙事调整期。他指出:“OpenAI、英伟达、甲骨文互相‘抱团’,故事越讲越远,链条越拉越长,且主角正从企业变成债务。”换句话说,AI不再只是企业投资的故事,而逐渐演变为债务驱动的故事,带来了系统性脆弱性。

他特别提到,美股对负面事件的反应被显著放大。例如鲍威尔称“美股估值过高”后,市场连续下跌三日;特朗普威胁加征100%关税,更引发美股恐慌性下跌——标普跌近3%、芯片指数跌超6%,中概跌6%,风险资产比特币跌10%、以太坊跌20%,黄金避险属性再次凸显。

宋雪涛指出:“决定市场的关键并非贸易问题,而是AI叙事的隐忧和系统的脆弱性。”

二、美股基本面仍具支撑力

尽管风险上升,他强调美股的基本面“仍然不弱”。

·经济与就业韧性:就业虽有放缓,但未出现失速。二季度以来,经济数据担忧消退推升散户FOMO(害怕错过)情绪;就业市场虽呈缓慢走弱趋势(新增非农、制造业PMI就业分项下降),但9月美国初请失业金人数超预期降至21.8万(创今年5月以来新低),显示就业未失速,甚至为市场提供了基本面乐观的依据。

·盈利驱动明显:他测算美股“非基本面溢价仅4%”,科技与通讯板块上涨主要由盈利贡献。今年迄今MSCI美国指数14%的涨幅中,盈利贡献占比达10%,估值仅贡献4%;标普500信息科技、通讯服务板块及“七巨头”的上涨几乎完全由盈利支撑,部分巨头估值甚至呈负贡献。

·政策与资金面积极:财政扩张拉动私人需求,美国联邦新财年启动的OBBBA法案将在10年内新增4.1万亿美元支出,市场普遍认为短期将拉动私人部门消费与投资;美联储降息预期下,30年期抵押贷款利率降至近11个月新低6.23%,地产板块显现反弹迹象,抵押再融资需求与新房销量同步走高。同时,高收入群体财富效应外溢,美股上涨使最富1%人群(持有49.8%股票)的财富增加,推动标普500零售企业二季度盈利同比增12.9%、营收增6.6%,75%的企业EPS与营收超过预期;海外资金也从1-4月的“撤离”转向7-9月的“重返”,8-9月美国股票类ETF净流量较4-5月增长229%,同期欧洲地区股票类ETF净流入量仅为4-5月的38%。

尽管估值高位,但企业充裕现金流仍对美股形成支撑。

三、“第三轮AI泡沫”与债务风险共振

宋雪涛提出,美股面临的“第三轮AI泡沫”不同于前两次技术调整。

过去两次分别是2024年7月ScalingLaw遇阻(叠加美国经济走弱迹象),以及2025年1月中国“DeepSeek时刻”(市场担忧美股AI垄断地位动摇,高估值溢价逻辑受冲击);而这一次,则是“AI+债务”的新模式。

他指出,科技巨头资本开支仍居高位,但资金来源正从经营现金流转向外部融资——截至2025年二季度,“七巨头”自由现金流总额较去年年底下降12.7%,其中英伟达下降35.7%、Meta下降60.7%,企业不得不转向股权、债券,以及信息披露度较低的私募信贷筹资(类似2008年次贷危机前的MBS,底层资产风险模糊,资金层层打包后易引发跨市场风险传导),支撑数据中心建设。

这种结构使得债务风险更易在体系中传导。与此同时,“巨头们相互投资正模糊行业角色边界,加剧市场非理性”——例如英伟达投资OpenAI,OpenAI用资金采购英伟达芯片,形成“投资-采购”闭环;叙事链条被无限拉长,且AI兑现周期延长至2030年,涉及算力、电力、储能等长链条,“回报前景愈发模糊”。

他警示,财政与货币宽松虽能维持短期估值,但也可能进一步放大杠杆和泡沫——美国将AI视为国家战略,对资本流入采取宽松态度,叠加历史低位的企业信用利差,进一步刺激巨头“加杠杆押注未来”。

四、“左手AI、右手黄金”:滞胀时代的主流策略

在这种背景下,宋雪涛提出了应对方案——市场正在普遍采用“哑铃策略”。

“‘左手AI、右手黄金’的哑铃策略,对‘相信’与‘不相信’各下50%筹码,是在滞胀环境中对不确定性最好的对冲。”

他认为,美股高位浮盈丰厚,但AI债务与系统风险同时上升,投资者既要正视惯性支撑(经济韧性、政策宽松、资金回流),也要警惕驱动因素的潜在转折。

五、结语

宋雪涛指出,巨头们逐渐增加的债务融资或把AI叙事推向债务泡沫。

美股的风险并非显而易见的政治冲突,而是隐藏在AI叙事背后的“债务化趋势”。当市场的主角从盈利变成债务,当AI故事延伸到2030年还没兑现时,真正需要关注的,已不是泡沫何时破,而是链条是否还能承受下一个拉力。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