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汇丰为何把英伟达目标价上调至320美元?

作者: 预见大模型 热门 顶级公司 #顶级公司 #热门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794

在英伟达几乎被市场“共识化看多”的当下,汇丰仍选择逆势加码。

这家谨慎著称的投行将英伟达评级上调至“买入”,目标价从200美元猛提至320美元,理由只有两个字:确定性。

一、确定性一:台积电的产能“投票”

汇丰的第一个信号来自台积电。

报告指出,英伟达在台积电的CoWoS先进封装产能配额,从48万片提升至70万片,同比增长高达140%。这不是数字游戏,而是一张提前三年的选票——上游产能的再分配,往往预示着未来需求的趋势判断。

CoWoS(Chip on Wafer on Substrate)是AI芯片封装的“瓶颈工序”。能拿到更多配额,意味着在AI服务器、H100/H200系列芯片迭代的竞争中,英伟达的产能保障几乎无可替代。

而对于台积电而言,这样的产能调整也等于押注英伟达在AI算力军备竞赛中的主导地位。

换句话说,台积电的这张“配额票”,比任何投行的评级都更具含金量。

二、确定性二:从OpenAI到Stargate的资本闭环

第二个信号,是汇丰报告中最吸睛的部分——所谓的“闭环交易”。

英伟达向OpenAI投资最高可达1000亿美元;

OpenAI又与甲骨文签下了超3000亿美元的五年算力部署协议,用于Stargate项目;

而甲骨文的GPU供应方,正是英伟达。

这个三角关系的妙处在于:资金流、订单流和产能流被封闭在同一个生态里。

汇丰测算,仅Stargate和OpenAI承诺的18.3GW算力部署,就可能为英伟达创造2510至4000亿美元的收入机会——几乎是其当前2027财年预测的两倍。

在AI基础设施的上半场,英伟达卖的是显卡;而在下半场,它卖的是系统、算力与生态位。这是从“卖铲子”到“承包金矿”的转变。

三、华尔街最高预测的含义

汇丰将英伟达2027财年数据中心收入预期上调至3510亿美元,比市场共识的2580亿美元高出36%;同时将每股收益预期上调至8.75美元,显著高于6.48美元的普遍预期。

这意味着,汇丰认为市场低估了英伟达的盈利弹性,也低估了AI算力基础设施的渗透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汇丰的报告并非简单的“看多”,而是一种估值框架的重估。

如果英伟达的封装产能、客户订单与合作生态能稳定兑现,那么其成长路径将更接近“基础设施周期股”而非“科技成长股”——估值模型自然也要上移一档。

四、周期推演:英伟达的“第二轮爆发期”

过去两年,英伟达的股价几乎成了AI浪潮的情绪温度计。

但汇丰的逻辑不是赌情绪,而是押“第二个周期”:

从AI模型训练期,进入AI基础设施扩张期。

第一轮爆发(2023–2024年)由AI训练需求驱动;第二轮(2025–2027年)则是全球AI数据中心扩建、企业级部署、主权AI项目集中落地所推动。

CoWoS产能激增、算力闭环形成,正是这一阶段的结构信号。

换言之,英伟达的增长逻辑,正从“单点爆发”转向“系统性扩张”。

五、冷静看待320美元的乐观边界

当然,汇丰的预测并非没有争议。

如果将4000亿美元GPU收入机会视为完全兑现,英伟达的增长曲线几乎接近指数级;但现实可能并不线性。Stargate项目能否按计划执行?OpenAI的资金是否足以支撑?其他算力供应商是否会切入?

任何一个环节的延迟或替代,都会让这份“闭环逻辑”出现松动。

此外,英伟达在AI产业的主导地位虽强,但竞争与监管正在逼近。AMD、英特尔、以及各国主权AI芯片计划,都可能成为中期扰动因素。

因此,汇丰的320美元更像是一个“顶格假设”——一个对英伟达潜力的放大镜,也是一种估值重定价的信号。

六、结语:高估值,不等于泡沫

英伟达的股价,正在从成长溢价迈向“算力货币”的溢价。

汇丰报告的价值,不仅在于数字上的乐观,而在于它提醒我们:

AI产业的定价逻辑,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从讲故事的阶段,转向以产能、算力与闭环为核心的现实博弈。

320美元,不是一个结论,而是一场新的估值战争的起点。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