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有色双轮驱动,钴价开启结构性上行周期?
一、从配额开始的价格革命
过去两个月,“小金属”重新回到投资者的视野。
全球约70%以上的钴产出来自刚果(金),因此刚果的政策风向本就是市场风向标。近期,刚果(金)宣布自2025年10月16日 起将钴出口全面纳入配额管理,并把配额直接分配给矿山和政府平台。
这不是简单的行政举措,而是一次全球资源秩序的再分配。钴,这个原本藏在产业深处的金属,正在成为AI时代供给链的关键变量。
配额核心规则如下:
自2025年10月16日 起正式执行;
2025年Q4 总配额为18,125吨 (10月3,625吨,11月和12月各7,250吨);
2026–2027年 年度配额各为96,600吨 ;
其中9,600吨 为战略配额,由ARECOMS(战略矿物市场监管与管控局)掌握;
禁止转让 、禁止延期 ,自2026年1月1日 起实行“用不完即失效 ”,未用完部分将被收回并划入储备;2025年12月 合规额度可在2026年自动承接 。
根据行业披露:
洛阳钼业(CMOC)约占31,200吨(行业估算口径,略高于三分之一);
嘉能可(Glencore)约3,925吨;
欧亚资源 约占一成;
其余由Gécamines联盟、EGC、STL 等国有平台及合资项目分配。
冶炼厂若想出口,只能通过政府平台合作。产业人士普遍认为,这相当于在产业链中设了一道“关卡”,钴价因此进入了配额主导的时代。
更细节的机制在于:
企业必须在装船前完成税费预缴与可追溯认证,否则无法开具出口许可证。对于内陆运输周期长的刚果金而言,这意味着出口周期被显著拉长,政策本身具备“收紧节奏、压缩套利”的效果。
这场制度转变背后,是资源国话语权的觉醒。过去十年,刚果金只赚到“挖矿的钱”,却丢掉了“定价权”。如今通过配额与税费预缴制度,他们把资源收益牢牢锁在本国。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间点并非偶然。10月初,美国宣布自11月1日起将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0%关税,而中国同期升级稀土出口管制。刚果金的动作,与这轮全球资源保护浪潮形成呼应——从稀土到钴,资源国开始用“出口权限”回应全球供应链的价格主导权。
二、钴的真实价值与AI关联
钴并不是突然火起来的“新故事”。在现代工业体系里,它一直扮演着稳定器的角色。三元电池、高温合金、半导体工艺、电磁材料——几乎所有与“高能量密度”和“高稳定性”相关的领域,都有它的身影。
只不过,在AI算力、储能、电动车三股力量同时加速的当下,这种结构性重要性被重新放大。
钴的三大核心作用:
电池核心材料 ——在三元体系中决定能量密度与稳定性,是高倍率电池与UPS储能系统的关键;
高温合金与磁性材料 ——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AI硬件等高转速机械提供韧性与耐热支撑;
电子制造关键元素 ——在半导体、封装、电镀等工艺中虽占比不高,却属于不可轻易替代的“功能性金属”。
钴不是主角,但没有它,整个系统都不稳。
AI时代对钴的需求升级体现在三个层面:
能量密度提升:算力中心功率密度更高,需要更强的稳压与储能体系;
材料可靠性提升:UPS与储能技术路线多元(LFP、三元、铅酸并存),但在高能量密度与高可靠场景下,三元体系优势明显;
制造复杂度提升:AI服务器、电机系统对高温合金与磁性材料依赖增强。
钴的作用,不是替代任何赛道,而是在能源—材料—算力三位一体的体系 中,提供底层稳定性。
三、配额时代的供需再定价
这次配额不仅限制数量,更重塑了分配逻辑。
新的供需格局:
高度集中:前五矿企约占Q4配额的80%,供给集中度空前;
定价权回流:嘉能可、洛钼、ARECOMS成为钴价锚点,未来价格更接近“结构性博弈”而非市场竞价;
波动加剧:刚果内陆到港口的运输与预缴税费机制将被市场放大;
战略属性强化:ARECOMS掌握9,600吨战略配额,是政府调节价格的“阀门”。
装船前须预缴矿业权利金 并完成可追溯认证与配额余额核验 ,方可获批出口证书;在刚果金的内陆运输与港口条件下,离岸周期被拉长 ,制度性溢价随之抬升。
钴的主流出口形态仍是氢氧化钴(中间品) ,刚果本地大规模精炼能力不足 。这意味着国内钴盐厂、正极材料企业未来要向配额持有者采购原料,成本中枢大概率上行(阶段性波动存在)。短期内,寒锐钴业、腾远钴业、道氏技术等冶炼端企业或受压,但通过与EGC、STL等平台合作,有望部分缓解。
价格层面,钴的定价正从“基本金属”转向更强的“制度性资源”特征。它的价格波动不取决于库存,而取决于制度兑现。金融溢价、政策执行、跨期运输都将成为新的价格因素。行业分析认为,未来钴价波动区间大概率高于过去一年,估值锚点将整体上移。
四、能源与算力的共振
钴的变化,并不是孤立事件。它正在与AI、电动车、能源转型 形成共振:
当AI算力扩容,对电源稳定性的需求推升材料标准;
当电动车普及,三元体系需求加速放量;
当清洁能源建设提速,储能系统的稳定性又回到钴身上。
钴的价格变化,反映的不是一个行业的兴衰,而是全球科技周期的再平衡。
在AI产业的现实场景中,钴的存在感不强,但价值极高。算力中心功率密度的上升、储能系统的波动、机电系统的高温环境,都让钴在关键环节承担起“稳态支撑”的角色。它不
与光模块、HBM、GPU竞争,而是让整个算力系统安全运行。
从资本逻辑看:
直接受益者 :拥有刚果金矿权与配额的企业;
间接受益者 :印尼钴镍一体化产能布局的“印尼三兄弟”,以及掌握回收体系的国内厂商;
产业链传导者 :钴盐厂、电池厂及材料环节企业,通过成本转嫁维持盈利弹性。
钴的逻辑正在从“工业金属”转向“战略资产”。它具备稀缺性、信用中性与产业共识三重属性,正在被市场重新定价。海外市场上,MP Materials、Critical Metals等标的率先走强,本质上反映的是资本在寻找新的“类避险”资产。当资源主权强化、地缘摩擦加剧时,小金属的估值重心将更贴近黄金与铂族金属的定价体系。但需要指出,海外标的阶段性走强亦受多因子 影响(贸易政策、供需预期、资金风格),这一“类避险”逻辑更多体现为资产定价框架的切换 ,而非单一变量的驱动。
同样,投资者也需要注意相关风险:首先,配额执行可能动态调整,战略储备节奏难以预测;其次,若电动车或AI基础设施资本开支阶段性放缓,需求侧会产生反向压力;同时,新电池体系的突破、资源国政策变化或国际运输中断,都可能引发价格短期剧烈波动。此外,刚果金本地的电力短缺与治安风险仍然存在,一旦出现矿区停产、港口延误或政策寻租,钴价的波动幅度可能进一步放大。
这轮钴价上行,不仅是供需的再平衡,更是一场由制度主导的价值重估。当资源国把“能出多少、谁能出”写进法律,全球制造业就必须重排优先级。钴正在成为AI能源底座的关键一环,配额与执行力将左右成本与节奏。未来的竞争,早已不只是芯片的算力之争,更是资源、能源与规则的较量。
钴价的上涨,只是这场全球重排的第一声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