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包逆袭成中国AI月活第一,我们扒了扒它的上位秘籍
这两天,AI圈被一个消息刷屏了:QuestMobile最新发布的2025年8月数据显示,豆包月活用户达1.57亿,已经超越DeepSeek的1.43亿。
火山引擎总裁谭待更是在最近的AI创新展会披露,豆包大模型的每日Token调用量从去年5月的1200亿增长至今年9月的30万亿,实现253倍增长。
日均30万亿Token,这数字啥概念?相当于全中国每人每天帮它敲了2万多个字。更狠的是,它直接把之前的技术明星DeepSeek挤下王座,成了中国AI应用新晋顶流。
表面看,这是一出技术逆袭的爽文。但当我扒了扒数据后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豆包的逆袭,更像是一场“农村包围城市”的经典商业战役。
1.用户增长:哪来1.57亿人用豆包?
豆包的用户量能超越DeepSeek,核心原因就俩字:接地气。
DeepSeek侧重技术深耕,专注于优化模型性能,可支持哲学探讨、代码编写等专业需求,界面设计偏向功能化。
而豆包呢?它直接与抖音生态深度整合。你在刷短视频时,评论区@一下它,它就能为你总结视频内容。这种“在日常娱乐场景中自然使用AI”的体验,几乎零门槛。
结果就是,QuestMobile数据显示,近40%离开DeepSeek的用户,转头就投奔了豆包。他们并非不认可技术价值,只是更倾向于“无需额外学习就能使用”的便捷体验。
2.天量Token:30万亿从哪薅来的?
日均30万亿Token,这个数据初看十分惊人。但深入分析会发现,这一数据的构成有其特殊性。
早在2025年3月,抖音就已为豆包开放短视频界面、消息列表两大超级入口——用户在刷视频时标记豆包即可生成摘要,这种无需切换应用的轻量化操作,既让AI调用融入日常,催生了大量高频次、低消耗的Token调用。
同时,豆包针对企业用户推出的轻量化模型(如1.6-flash版本),在满足基础需求的前提下显著降低了单次调用的Token消耗,配合智能路由技术优先匹配低成本模型,进一步推动了调用量的规模化增长。
说白了,这30万亿Token中,包含大量视频摘要、简单问答等轻量交互产生的低消耗Token。抖音生态的流量赋能让AI调用融入日常,而轻量化模型的迭代则降低了使用门槛,既覆盖了更广泛的用户需求,也帮助企业控制了成本支出。你以为是AI进步?其实是字节的会计学又进步了。
3.终极秘籍:豆包玩的不是AI,是“全家桶”
豆包能成功,最关键的一点是,它从不把自己当成一个单纯的AI模型。
它是个超级APP,聊天、生图、做视频、看抖音,啥都能干。
它还是个成本杀手,能用便宜的小模型,就绝不用贵的大模型。
它更是个变形金刚,马上就要塞进智能眼镜和汽车里,无处不在。
相比之下,专注于优化模型性能的DeepSeek,更偏向于垂直技术领域的深耕。而豆包则是聚焦大众多元需求的综合型产品,后者虽未必在技术深度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更能覆盖广泛用户的日常需求。
结语
所以,豆包的逆袭告诉我们,在当下的AI市场,光有“高性能AI模型”还不够,你得有个“最会做生意的爹”(字节的流量和生态),还得把自己变成一把啥都能干的瑞士军刀。
这无关对错,只是一种现实:当技术的光芒开始褪去,商业的獠牙便悄然显现。未来的AI竞赛,或许不再是天才们的华山论剑,而更像是一场关于成本、流量和场景的“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