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GPU冲刺科创板,沐曦拿什么和英伟达较量?
终于等来了,国内GPU的领军玩家沐曦,要在10月24日闯关科创板了。这场上会,市场盯得特别紧,毕竟上个月摩尔线程刚顺利拿到“入场券”,国内AI芯片赛道的竞争局面正式拉开。
但你们要明白,国产GPU公司目前讲的不是“利润”,讲的是“生存权”和“上桌资格”。监管层最近也频频表态:会继续深化融资端的制度改革,大力扶持那些技术有潜力但暂时还没赚钱的科创企业上市。这句话就是给市场打了一个预防针:短期亏钱不要紧,只要技术够硬、空间够大,科创板就愿意给机会。
沐曦呢,这次IPO之前就攒了一堆订单,截至9月初,账上的订单就高达14个亿,旗舰产品还是主打的“曦云C500”系列板卡。但别高兴太早,这里面不少订单至少要到明年甚至更晚才能兑现成现金流,客户手头不宽裕、下游客户的招标还没搞定,这些都是“烦心事”,沐曦得熬过这个坎。
有人就要问了,GPU到底难在哪儿,沐曦凭什么要烧这么多钱?
难就难在GPU是芯片中的顶级赛道,尤其是数据中心的高性能芯片。单颗芯片的晶体管数目动辄上百亿,稍有闪失,一个产品线就得全部推倒重来。不光是芯片本身,从架构设计、流片验证、封测到驱动软件,再到生态兼容,每个环节都是烧钱的无底洞。这也是为什么全球GPU市场长期只有英伟达、AMD两家巨头能玩得起——因为普通玩家一进去就得死。
现在,机会来了。你看AI大模型如火如荼,GPU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IDC数据显示,去年国内的加速计算服务器市场规模达到221亿美元,其中近七成都是GPU服务器。而且,到2029年,这个市场的规模甚至能冲破千亿美元。
更重要的是,海外的芯片管制正在升级,美国卡脖子越来越紧,国产替代成了唯一出路。这不就是沐曦和摩尔线程的天赐良机吗?你不能再指望着英伟达卖高端芯片给你,中国AI产业要发展,必须靠自己的GPU。
产品方面,沐曦前段时间也挺给力的,7月份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刚发布了最新一代芯片“曦云C600”,现在正处在紧锣密鼓的测试阶段,年底就准备量产。下一代旗舰芯片“C700”也已经在研发路上,目标是紧追英伟达H系列的旗舰产品。光从这野心来看,沐曦已经不是在打酱油了,而是真心要跟国际巨头拼速度。
不过,也别忘了,沐曦现在账面上还亏着钱呢。从2022年到2025年上半年,累计净亏损已经达到32亿元,2025年上半年虽然亏损幅度缩窄到1.86亿元,同比少亏了近64%,但毕竟还没扭亏。沐曦也解释了:亏钱的核心原因就是研发和股权激励成本,如果把股权激励这个非经营性因素摘掉,经营层面其实已经在逐步好转了。按照这个趋势,沐曦最快2026年就能实现盈亏平衡。
最后讲几句我们的看法:
国内GPU的这一波上市潮,真正的意义不是短期的财务数字好不好看,而是中国AI产业能否拿到属于自己的话语权。沐曦们亏钱是必经阶段,但只要这条技术路线跑通了,一旦产品能够规模化落地,国产AI芯片产业未来几年的爆发空间,恐怕会远超我们现在的想象。
机会已经摆在那里,就看谁能熬到最后,摘下这颗最甜的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