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英伟达与台积电“美国造”:技术进展与产业影响

作者: 预见大模型 AI服务器 HBM AI芯片 #AI芯片 #AI服务器 #HBM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828

美东时间 2025 年 10 月 17 日(周五),英伟达与台积电在 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 TSMC Fab 21  亮相“Blackwell”架构的完整晶圆。这是英伟达首批在美国本土制造的 AI 芯片晶圆,也是黄仁勋提出“Made in USA”路径后首次实质落地。

这不仅是一场制造转移,更是 AI 产业版图的一次地缘重构。需要强调的是,这批在亚利桑那亮相的 Blackwell 晶圆仍需回到台湾完成 CoWoS-L 先进封装与 HBM 集成 ,美国端暂未形成完整的高端封装闭环。

一、从设计到制造:本地化产线的产业动因

AI 竞争的核心从来不是算法,而是算力;算力的尽头,是芯片制造。

过去十年,英伟达凭 CUDA 与 GPU 架构成为 AI 训练“事实标准”,但在生产制造上高度依赖台积电:H100、H200、GH200 均出自台积电 4N 系列工艺,且主要产自台湾。

当地缘摩擦、供应链安全、出口限制成为常态,全球分工的“舒适期”结束,美国通过 CHIPS 法案  提供补贴与税抵,叠加对对华投资的“护栏”条款,以激励为主而非普遍的强制性要求 ,推动关键产能的本土化。

2025 年 4 月,英伟达宣布将与合作伙伴一道 ,在未来四年于美国建设/生产 最高 5000 亿美元规模  的 AI 基建与制造体系(涵盖服务器/超算/制造与整机产线),并非英伟达单独拿出 5000 亿美元只投芯片制造。亚利桑那与德州正是这条路线的“落脚点”。

因此,这次在凤凰城亮相的首片 Blackwell 晶圆,既是技术节点,也是地缘经济的宣示:

“AI 算力的下半场,不只是速度之争,更是主权之争。”

二、技术剖析:Blackwell 为 AI 计算开出“新药方”

Blackwell 是英伟达迄今最强的 AI 计算引擎,首次亮相于 2024 年 3 月 GTC 大会,代号 B200,承接 Hopper。它的关键在于:在摩尔定律放缓背景下,为训练与推理的能效与规模化开辟了“系统级”解法。那么,这次“美国造”的Blackwell到底强在哪?

1)晶体管规模:2080亿,是H100的两倍多

Blackwell GPU 约 2080 亿  晶体管,相比 H100 的约 800 亿  是一次“密度级”的跃升。晶体管数量的激增意味着更高的并行计算密度,更低的能耗比。对AI训练任务来说,意味着每单位能耗可获得更高的算力输出。

2)工艺/芯片制造:台积电4NP——“美版定制工艺”

架构层面,Blackwell 架构采用台积电定制 4NP  工艺((相当于优化版5nm);这一工艺在性能上接近3nm,却在良率与成本上更稳定。本次在亚利桑那亮相的首片晶圆就是采用台积电定制 4NP  工艺。

更关键的是——它可在台积电美国厂生产 ,这在技术路线和供应链上打通了关键节点。

3) 双芯互连:NV-HBI,带宽高达10TB/s

Blackwell 打破光刻机的 reticle 面积限制,采用双芯片整合,通过 NV-HBI 高速互联 实现 10TB/s 片间带宽,使两个子芯在逻辑上“视作一个统一 GPU”,在保持编程模型连续性的同时,极大提升可扩展性。

4)NVLink 代际与系统升级

Blackwell 对应的是 第 5 代 NVLink(单卡总带宽最高 1.8TB/s)。配合 Blackwell 的系统级演进(包括推理加速单元、功耗管理与整机互联/内存层级优化),其价值更多体现在整柜/整机层面的吞吐与能效。

5)推理、训练性能全面升级

相对 Hopper,Blackwell 训练性能最高约 4倍提升;在系统级推理上可提升达 30倍;若以能效/TCO 衡量,在部分推理负载可提升至多 25倍。实际增益因模型规模、算子特性、并行策略与网络/存储瓶颈而显著波动。Blackwell 的性能不只是“芯片更强”,而是在物理极限前提下通过 MCM(多芯片)与系统互联的联动优化,把大模型训练/推理的“单位电费产出”继续拉高,为 AI SaaS、智能体(Agent)商业化阶段的“推理成本曲线”提供了下行空间。

三、亚利桑那工厂的意义:产能布局与工序分工

表面看,这是“最强芯片在美国本土造”;实质上,这是供应链与政策博弈的信号管理。

亚利桑那产线长期被诟病“成本高、工期紧、良率爬坡难”,但在 CHIPS 激励  与大客户主导的绑定下,它承担了象征意义:美国具备承接最先进 AI 芯片前段制造的能力 。不过,先进封装与 HBM 集成仍在台湾 ,这决定了“美国造”目前更像“分段制造”,而非完整闭环。

对台积电而言,这是一次“多地产能 + 多方平衡”的操作:

·技术与主产能  依旧在台湾;

·地缘与客户绑定  通过亚利桑那实现;

·资本与政策  以美国市场为中心协同。

英伟达与台积电共同释放的真实含义是:在地缘风险加大的时代,把最尖端的工序与产能,做地理上的“风险切分与映射”

四、连锁反应:产业链的再定价与投资机会

1) 上游设备与封装材料

要让亚利桑那具备量产 Blackwell(即便是部分前段工序)的能力,光刻/沉积/刻蚀/量测  等设备将继续高强度投入;ASML、AMAT、Lam 等高端设备有望受益。先进封装(CoWoS-L )已成为新瓶颈,相关 载板、热管理材料、键合与底部填充化学品  的需求将出现结构性缺口。

2) 代工中游的“三极”格局

·台积电 :凭借先进工艺与封装一体化能力,叠加政策合规与客户锁定,护城河加深;

·英特尔 :在美国本土身份与政策协同上具优势,正争取 AI 芯片代工与先进封装份额;

·三星 :以价格与部分节点工艺承接需求,短期撼动台积电在高端 AI 芯片地位仍不易。

整体上,AI 芯片代工在未来几年可能呈 “技术龙头 + 政策龙头 + 价格承接”  的三极结构。

3) 下游算力基础设施的估值再定价

随着 Blackwell 上柜,液冷服务器、光电互联、CXL 内存池化  等将同步迭代;主流云厂商(超大规模客户)已锁定 Blackwell 柜/机位。

这意味着未来一年,算力基础设施  仍是高 β 赛道,但也需要警惕“单一节点拥挤”:当供给爬坡与订单兑现进入节奏,市场会从“总量焦虑”转向“结构分化”,更看重 单位功耗性能(perf/W)系统利用率(吞吐/延迟综合)  与 TCO 下降的可验证性

五、结语:性能、成本与产线协同的竞赛

英伟达与台积电的这次合作展示,不只是“首片晶圆在美亮相”,更是一次围绕性能、成本与产线协同 展开的系统工程:

·技术层面 ,通过双芯互联与系统级优化,在摩尔放缓后继续沿“能效与规模”的斜率前进;

·产业层面 ,通过“前段美国化 + 封装回台”的分段式布局,把地缘风险切块管理;

·资本层面 ,以 最高 5000 亿美元规模的美国 AI 基建与生产计划(与合作伙伴共建)  为抓手,把估值叙事从“设计溢价”拓展到“制造与交付能力”的溢价。

过去十年,谁掌握算法,谁就拥有 AI;

未来十年,谁掌握制造与封装的关键节点,谁才真正拥有 AI

亚利桑那的首片 Blackwell 晶圆是一个起点,它背后是产能、安全与竞争秩序的重塑。对投资者而言,更务实的命题是:沿着“能效—封装—互联—系统利用率”这一条产业逻辑,去识别真正能把性能转化为 TCO 优势的公司与环节。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