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光退场,存储芯片缺口利好哪些公司?

10月17日,美光宣布计划退出中国数据中心服务器芯片业务。这一决定意味着,这家美国存储巨头正在重新评估其在华战略布局,或将失去亚洲最具潜力的增长市场,而中国本土厂商则看到了意外的窗口期。
这并非突如其来的变动,早在2023年中国网络安全相关部门就曾经对美光做出“不予通过网络安全审查,并要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商停止采购”的处理,这也为今天美光的退出埋下了伏笔。
禁令生效后,美光在中国的数据中心客户订单显著减少。消息人士称,美光内部已开始“系统性收缩”计划,停止为中国企业提供部分服务器用内存芯片。
虽然很快美光就宣布,计划在未来几年对其位于中国西安的封装测试工厂投资逾 43 亿元人民币,对于产线进行升级和扩建,并且于2024年年初破土动工。但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科技竞赛进入白热化,美光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已经愈发黯淡了。
在消息发布当天,美光股价在经历连续多日上涨后,开始下跌。虽然市场普遍认为,中国业务对美光整体收入虽占比有限,但在增长性与长期战略意义上具有重要地位。
美光撤离,是谁的利好?
过去十年,中国曾是美光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场之一。随着智能设备普及与云计算浪潮的到来,美光凭借DRAM与NAND闪存两条核心产品线,迅速在中国建立起稳固的市场地位。
在AI和大数据应用兴起前,美光的产品广泛用于中国主要的服务器和数据中心项目。无论是互联网巨头的云集群,还是国有机构的系统平台,美光的内存模组都占据重要位置。
美光2024财年在中国大陆市场的营收约为34亿美元,占其全球营收的12%左右。尤其在AI服务器与高性能计算崛起后,美光的高带宽内存(HBM)和企业级存储产品成为关键支撑之一。
可以说,在存储芯片领域,无论是中国市场,还是全球市场都是被三巨头(美光、三星、海力士)牢牢把控的(三家公司垄断全球DRAM份额90%)。
2024年中国存储芯片进口额达90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50%左右,其中DRAM(内存)进口占比超70%,NAND(闪存)占比约50%。2025年国产DRAM市场份额约5%(长鑫存储主导),NAND份额约10%(长江存储为核心),高端HBM领域仍被三星、SK海力士垄断。
美光退出后,其在中国服务器存储进口市场 7%-8% 的份额将直接释放,同时加剧全球存储供给紧张,为国产厂商提价与扩产创造窗口期。而全球存储市场1500-2000 亿美元规模中,中国占比达50%左右,国产厂商增量空间巨大。
技术层面,长江存储的Xtacking 3.0 232层3D NAND技术已进入高端SSD市场;长鑫存储的LPDDR5芯片通过顶级消费电子产品的厂商验证,计划2026年量产HBM3。产能方面,长江存储2025年产能同比提升50%,合肥长鑫计划投资2000亿元建设12英寸晶圆厂,目标2027年DRAM产能占全球15%。这些公司的崛起,有望在未来3-5年内填补美光撤离后留下的市场空间。
另外,中长期来看,相关模组厂商(德明利、江波龙等),芯片配套厂商(澜起科技、聚辰股份等)也有望受益。
美光的再布局:撤退背后的逻辑
从美光角度看,此次收缩也反映出其资源重组的考量。
在多次财报会议上,美光管理层均强调,要聚焦高附加值与战略性产品领域,特别是AI服务器所需的高带宽内存(HBM)与图形内存(GDDR)。随着AI芯片需求在北美、日本等市场激增,美光正加紧扩产并寻求新的合作伙伴。
尽管退出中国市场可能在短期削减12%的全球营收,但业内预计,其盈利结构或因更高毛利产品占比上升而改善。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也被视为美光在风险与利润之间寻求平衡的表现。
同时,美光在西安的封装与测试设施仍在运营,并被视为其亚太布局的重要环节。美光科技还将继续向中国手机、汽车等非基础设施相关行业的客户销售芯片。
全球视角:产业链的地缘化
美光的决定,也再次凸显出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在经历的“地缘化重组”。
过去十年,芯片产业依赖跨国协作:美国主导设计与设备,日本与韩国负责材料与制造,中国承担封装与应用。但近年来,供应链安全成为各国政策焦点。美光事件,是这一趋势的缩影。
随着美国推动半导体“去风险化”,而中国加强自主可控战略,全球存储产业正在形成“双生态”: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体系与以中国为中心的本地化体系。长远来看,这种分化可能降低协作效率,但也将激发更多创新与竞争。
对中国而言,这是挑战,更是加速自立的契机。当AI算力需求持续膨胀,数据中心建设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主战场。未来几年,谁能在算力、存储与能效之间找到最优解,谁就将掌握AI基础设施的新权力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