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时代,谁是最大赢家?
灯光一亮,无人出租车缓缓驶来。
没有司机、没有油门、也没有人情价。
摩根大通刚刚在一份重磅报告里宣布:
实现自动驾驶后,滴滴或将成为这场变革中最大赢家。
过去十年,人类以为自动驾驶是工程师的游戏;
现在,大摩告诉你——这其实是一场利润革命。
一、自动驾驶的真相:不是科幻,而是削司机的成本
摩根大通在最新报告里算了一笔账:
网约车行业里,75%-80%的成本其实都是司机。
没错,就是那个喊“师傅到了”的人。
自动驾驶要做的事,本质上只有一件——把人类司机剔除出方程式。
结果是什么?
即便加上车辆折旧、AI系统、保险和融资成本,
整条成本线依然能砍掉一半。
如果AI能保持稳定上路,出行平台的利润率将瞬间爆炸式上升。
看似技术革命,实则商业重构。
自动驾驶不是科技革命,是利润革命,真正改变的,是谁在赚那75%的钱。
二、滴滴的牌面:流量、数据、网络效应,一样不缺
问题来了,这场自动驾驶盛宴,谁最可能抢到第一块蛋糕?
报告的答案很直接:出行平台才是最大赢家。
理由也简单——
用户在滴滴,不在百度Apollo;
品牌认知在滴滴,不在无人车制造商;
补贴习惯被滴滴训练了十年,不换APP。
哪怕车辆来自文远知行、轻舟智航、百度萝卜快跑,
最后接单、派单、结算的那一刻,
滴滴依然是“操作系统”。
当算法学会驾驶,平台学会分钱。
滴滴不需要造车,只需要成为AI出行的“壳”。
自动驾驶的第一桶金,可能被平台而非算法团队赚走。
三、两种未来:中国的自动驾驶要么快,要么贵
摩根大通给出了两个版本的未来:
版本A: 平台把省下来的钱留给自己——利润率暴涨,但市场增长慢,2035年中国出行市场GTV(总交易额)约7737亿元;
版本B: 平台把省下来的钱让给用户——价格大降、出行量暴增,GTV(总交易额)冲到2.03万亿元。
显然,资本更倾向后者。
因为中国市场的真理只有一句:便宜,是最好的科技。
“预计出行运营商将会把节约的绝大部分成本转移给消费者,以提高渗透率。”
无论是拼多多、共享单车、还是现在的自动驾驶,
只有把价格打到地板,用户才会蜂拥而至。
所以这场革命,不只是AI开车,
更是AI降价。
四、风险不在算法,而在耐心
不过,别急着喊“无人驾驶元年”。
这场游戏的变数,比特斯拉股价还多。
监管节奏慢:北京、上海开放了试点,但全国落地仍需审批;
成本线太高:一台自动驾驶若造价超25万元,账就难算;
安全事故容错率几乎为零:一次舆论事故,就能让行业退回三年。
摩根大通在报告里没有说的另一面是:
这场战争拼的不是技术,而是耐心。
自动驾驶的规模化,很可能是十年级别的长跑。
五、总结:AI能开车,但赚钱的仍是平台
所以,自动驾驶的终局是什么?
AI能接管方向盘,但接管不了生态。
最会算账的,依然是平台公司。
AI公司在造梦,车厂在烧钱,
最后还是滴滴、Uber们在把梦卖出去。
自动驾驶不是科技的终点,而是资本效率的下一站。
AI可以取代司机,但不能取代网络效应。
而网络效应,恰恰是滴滴最擅长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