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亚马逊云服务中断:摆脱不了的“云脆弱”

作者: 预见大模型 AI服务器 算力 #AI服务器 #算力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850

10月20日,亚马逊云计算服务AWS突发全球性宕机。短短数小时,互联网的半壁江山陷入失语。从大型电商、支付平台到智能家居、物流系统,几乎所有依赖云端的服务,都被迫暂停。

此次故障通过DNS解析异常触发 “多米诺效应”,导致社交、金融、游戏、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多个热门网站和应用服务中断。截至当日凌晨3时许,多数受影响服务才逐步恢复正常。

大约6小时后,亚马逊宣布系统恢复正常,并确认是一次“配置错误”导致DNS组件失效。

这起事件,被多家媒体称为“近年来最严重的云中断之一”。

一次配置失误,引发全球混乱

官方通报,故障最早发生在美国太平洋时间10月20日12时(即北京时间10月21日凌晨3时),但早在北京时间10月20日下午,就已经出现了连接问题。包括英国税务及海关总署,英国劳埃德银行等就已经开始产生了大量连接中断问题。

AWS官方状态页面发布预警,称正调查US-EAST-1区域内多项服务的错误率与延迟上升问题。30分钟后,故障范围进一步明确,AWS确认发往该区域DynamoDB端点的请求出现明显错误率飙升,且问题已扩散至其他关联服务。

数据显示,美国东部、英国及欧洲多个地区的故障报告数短时间内极速增长,仅美国地区相关投诉量便突破2万条。英国、欧洲多个地区的故障报告也呈指数级增长。

此后,官方确认,问题源于一个内部配置错误,导致DNS解析异常。这类错误本不应在生产环境中出现,却因多层冗余验证机制失效而被放大,触发系统链式反应。AWS技术团队随后修复了故障并恢复服务。

宕机带来的不只是短暂不便。它让全球互联网再度意识到自身的脆弱性。云计算被视为基础设施的下一层电力系统——当它停摆,世界同步陷入停顿。

本次事件期间,多家企业临时切换备用服务器,甚至恢复传统自建机房。一些初创公司表示,因缺乏备份策略,直接损失当日部分广告收入。更严重的是,依赖AWS的智能设备出现了连线问题。从语音助手到家庭监控设备,部分用户报告“离线”状态,都需要手动重连。

多家电子商务、媒体和在线教育平台受到影响。一些国际银行的客户门户暂停服务,部分新闻媒体的直播流被迫中断。最典型的例子是电商与支付行业。多家跨境电商平台后台运行在AWS之上,宕机期间,订单系统无法处理。金融类App报告支付失败率显著上升。

云服务中断暴露脆弱性

这不是云计算第一次让世界陷入停顿。

2024年7月19日,微软Azure在一次内部更新后出现故障,波及Office 365、Teams和Outlook。当时全球数千万用户无法登录邮箱或视频会议,美国多家航空公司服务中断,事故导致飞机大量延误甚至取消,多个机场陷入瘫痪。微软事后解释为“配置推送异常”,并在12小时后完全恢复。

两者的共同点惊人一致:都源于人为配置错误,都暴露出过度集中化的脆弱,也都让企业重新思考“云是否足够安全”。

不同的是,AWS的影响范围更广。因为它不仅承载应用,还承载大量基础设施——包括物联网、AI训练节点与部分公共服务系统。其宕机的连锁反应,像多米诺骨牌般蔓延至更多数字生态环节。

此次事故的“罪魁祸首”被锁定为DNS配置错误。DNS(域名解析系统)是互联网的路标。一旦DNS出错,哪怕服务器完好,用户也无法找到它。

但问题在于,现代云架构常常将DNS深度集成于内部服务。当核心解析层出现异常,所有依赖服务都会瞬间失联。AWS内部的多层缓存机制原本能抵消风险,但由于错误配置被写入主控区域,导致自动恢复迟滞。

专家指出,这类事件暴露出“系统自动化与人为干预之间的错位”。机器足够聪明,却仍需人手。一次错误的配置推送,足以令亿级流量的基础设施陷入停顿。这不是技术能力不足,而是复杂度失控。云的规模越大,错误的放大倍数也越高。AWS的宕机是一次“复杂系统崩塌”的范例:错误不在单点,而在依赖链条的失衡。

被牵动的世界:资本、算力与信任

AWS是全球市占率最高的云服务提供商。其市场份额常年保持在全球首位,超过微软Azure,甲骨文等公司,约占三分之一左右。一旦AWS出现波动,几乎所有大型互联网公司都会受到牵连。

此次宕机后,部分依赖AWS的科技股短线波动。分析人士指出,投资者正重新评估云服务供应的集中风险。另一方面,AI企业尤其受到冲击。由于大模型训练任务通常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天,任何中断都可能导致训练回滚。一些AI企业报告任务受影响,需要重新调度算力。

这类连锁反应,说明“云”已不只是存储空间,而是计算社会的神经系统。当神经短路,智能世界会瞬间停顿。

曾有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云垄断的悖论”:当系统越集中,效率越高,但抗风险能力越低。而当越来越多国家和企业依赖同一套云基础设施,整个数字经济就暴露在同样的风险之下。

2024年微软事件后,业界曾讨论“多云战略”与“灾备架构”的重要性。但一年过去,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单云模式。原因很现实——迁移复杂、成本高昂、兼容性差。AWS的生态绑定程度极深,从数据库到AI平台都形成“锁定效应”。

微软和亚马逊的两次事故,暴露出同一盲点:企业在追求云效率的同时,忽略了分布冗余。它们以为自动化能替代备份,以为高可用等于安全。然而现实告诉我们,系统越智能,人为错误的代价越昂贵。

这也是为什么业内人士呼吁建立“多层容灾体系”,包括跨区域、跨平台、跨供应商的混合部署。唯有如此,互联网的韧性才能提升。

云服务提供商往往追求部署速度与规模增长,容易牺牲安全缓冲。当更新节奏过快,测试覆盖不足,就为故障埋下伏笔。更长远地看,全球网络需要更分散的治理结构。当多家云服务能互相支撑,单点故障才不会变成全球危机。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