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亿用户!中国AI市场潜力还有多大?
最近,在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现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中国生成式AI用户已达 5.15亿人,普及率 36.5%。相较于2024年12月的2.49亿,这个数字在半年内翻了一倍。
可以说,中国生成式AI市场已经进入了普及期。
虽然增长速度非常惊人,但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出人意料。在AI绘图、AI视频创作、AI音乐生成、AI搜索等多元应用的共同推动下,AI已渗透进了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报告还特别指出,“具身智能”成为2025上半年投融资的新热点。这一方向结合了AI与机器人、物理实体的深度融合,被视为生成式AI从“认知智能”迈向“行动智能”的关键节点。
用户结构:年轻群体成为核心
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网民对生成式AI的接受速度超出预期。
40岁以下的中青年群体占所有用户的 74.6%,高学历用户(大专及以上)占比 37.5%。在这一代人中,AI已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日常交互方式。
同时,超过 90% 的用户在选择生成式 AI 产品时优先考虑国产大模型,这一数据较 2024 年提升 23 个百分点。
个人端的广泛使用,成为用户规模翻番的重要动力。无论是AI写作、AI绘画,还是AI音乐创作,越来越多用户在与AI协作中发现了新的创造边界。
报告指出,80.9% 的用户使用 AI 产品解决各类问题咨询,成为最主流的应用场景;36.0% 的用户用于文本生成与处理,33.0% 的用户借助 AI 创作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内容,日常办公与休闲娱乐场景的渗透率也分别达到 28.5% 和 26.7%。
对于企业端,报告虽未给出具体比例,但多家行业解读认为,企业对生成式AI的兴趣显著上升,应用范围从办公文档到客户服务、再到知识管理,领域从金融到文娱游戏,不一而足。
用户规模的爆发式增长离不开中国AI产业的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已构建起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全链条产业生态。
截至 2025 年 4 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达 157.6 万件,占全球申请量的 38.58%。同时AI 模型的系统推理成本下降超过 280 倍,这些都共同造成了今天的AI大普及局面。
市场表现:技术与资本的共振
报告显示,2025年前四个月,AI相关投融资金额达 403.9亿元 ,事件总数 362起 。资本热度印证了AI产业的持续升温。投资重点集中在大模型研发、算力基础设施以及AI安全监管等领域。
与此同时,AI算力需求的持续增长,带动了数据中心、GPU芯片、光模块等上游产业链的扩张。AI经济正形成完整的生态闭环,从算法到硬件、从模型到能源,环环相扣。
报告还披露,截至2025年8月,中国已有538款生成式AI服务完成备案,另有 263款应用或功能登记。监管体系的完善,正在为行业发展建立稳定框架。
报告将“具身智能”列为产业热点。这类技术让AI具备“感知—认知—行动”的闭环能力,使其能够在物理环境中执行任务。在制造业、零售业与家庭场景中,AI实体化的趋势愈发明显。
业内普遍认为,具身智能有望成为AI生态的下一个重要增长点。它不仅推动机器人产业升级,也将重塑AI在社会生产中的角色。
当生成式AI用户达到5.15亿,这不仅是技术数字的跃升,更意味着社会智能结构的再造。AI正在从“工具”变成“基础能力”,从“个人体验”走向“全民习惯”。
未来的生成式AI用户规模仍有增长空间。随着网民数量扩大、应用场景多样化,生成式AI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