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O高景气延续,如何从技术突破中把握投资赛道?
AI时代的算力竞争,不再只是GPU之间的“算得快”,而是集群之间“连得稳、传得快”。
CPO(Co-packaged Optics,共封装光学)正是这一带宽革命的底层推手。
从800G到1.6T再到3.2T,CPO正在成为数据中心互联的主流方向,也成为光通信板块的“高景气孤岛”。
一、带宽迭代的主线:从800G放量到1.6T验证
传统光模块是“插拔式”,信号经过PCB再进入光模块,路径长、损耗高;
CPO的逻辑是把交换芯片和光引擎封装在同一基座上,把光电转换距离压缩到毫米级,从而大幅提升能效与时延表现。
这一转变意味着,CPO的渗透率将与GPU算力代际升级 绑定。
2025年是800G全面放量的一年,而1.6T模块已进入研发与客户验证阶段;部分大客户的1.6T部署存在节奏不均衡与时间推迟的迹象,因此行业节奏更可能表现为“分场景落地、分客户推进”。
英伟达、AMD、谷歌、Meta等均在推进更高带宽互联,CPO正处在从工程验证迈向规模应用的关键期。
A股代表公司(按环节示例):
·中际旭创 :800G主力供应商,2024年公司整体毛利率在30%+区间;2025年上半年公司光通信收发模块等业务毛利率约在40%附近,盈利能力较上一周期明显上台阶。公司已开展1.6T研发并进入客户验证,节奏受整机标准与客户排产影响。
·天孚通信 :依托精密光器件、耦合/封装能力切入CPO光引擎方向,订单结构中新一代产品验证比例提升。
·新易盛 、光库科技 :在高速光模块与相关芯片/器件端持续加码,受益于800G放量与更高带宽产品的导入。
这些公司共通点是:从“光模块公司”转向“光互联公司” 。行业竞争正在从“模块拼装”转为“封装+热管理+系统协同”的综合能力竞争。
二、供给重构:国产链条的多点突破(按环节看机会)
CPO是一次“跨领域重组”:
它要求光学、电子、封装、散热多领域的协同。
对应到投资,产业链可拆为四个关键方向:
1)光芯片与驱动IC(上游核心)
海外仍由少数巨头主导;国内如光迅科技在25G/50G等速率上量产推进,部分产品实现自给。该环节短期仍以“追赶与验证”为主线,投资角度更看中研发持续性+客户导入节奏 。
2)光引擎与耦合工艺(封装中枢)
CPO落地的关键卡点;边耦成熟、成本可控,垂直耦合效率更高但设备与对准精度要求更严。天孚通信、联特科技在耦合、键合与光引擎小型化方面持续迭代,关注其从器件封装向光引擎模组过渡 的订单与良率指标。
3)散热与封装材料(系统稳定性锚点)
功率密度随带宽提升而上行,热管理与材料端的价值量抬升。
·飞荣达 :TIM/热模组、微通道液冷等方向储备与落地并行,伴随高热密服务器渗透受益。
·博威合金 :金属材料/合金基材在高功率封装与连接中具备替代空间。
·中石科技 :导热垫片、导热硅脂及液冷相关方案在服务器/数据中心应用推进。
关注点:已量产品类的出货与毛利曲线 ,以及在研/在验证品 的客户认可度与导入节奏。
4)检测与测试相关(量产“最后一公里”)
光学测试与精密对准设备技术壁垒高、单机价高,但项目属性明显、业绩节奏具波动特征。这里与IC通用测试设备要区分:
·长川科技 :偏IC测试机/分选机/AOI的综合测试装备;
· 光通信/CPO专用测试、自动对准/键合设备则由更专业的玩家供给(国内外均有)如:罗博特科、拓荆科技、芯源微、快克智能 。
阶段性结论:
未来1–2年最具兑现度的方向,仍在“封装+散热材料+(细分)测试装备”三角:贴近客户、工程属性强、国产化响应快,最容易率先形成现金流与份额抬升。
三、需求侧:AI集群带宽升级的“确定性需求”
AI大模型参数量和GPU集群规模持续上行,互联带宽成为系统瓶颈。
在NVLink、InfiniBand、以太网等不同拓扑下,CPO带来的单位比特能耗明显下降、系统级TCO(总拥有成本)优化更可观。
公开测试显示,CPO链路能耗约5–10 pJ/bit ,对比可插拔可降50%以上 ;在800G速率下,CPO方案约5.5W ,传统方案约14W (路线实现不同存在区间差)。以典型场景参照,800G级别下CPO方案整机功耗相对传统方案存在明显节能空间 。
这意味着:在大模型训练与推理中心,光互联不只是“更快”,还是“更省电、更省总成本”。
对应投资线索:
· 第一波集中在GPU集群与AI数据中心互联 ;
· 第二波扩散至高速交换机/光交换设备 ;
· 第三波潜在延伸到车载高算力平台、边缘计算 等新场景。
这不是典型周期性需求,而是算力基础设施升级的刚性支出 。
四、国产厂商的“定价权三件套”:规模、IP、良率
CPO时代,中国企业第一次有机会从“成本替代”走向“标准共建”。
·规模化产能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新增数据中心与AI训练需求,头部厂商在量产初期具备更快的试错与放大能力;
·关键IP/工艺卡位 :在耦合、封装、散热等环节,自研专利与工艺正在累积,使国内厂商在国际供应链中由“替代”走向“对等节点”;
·良率与交付周期 :大模型客户对交付稳定极度敏感,谁能稳定供货、缩短交付,谁就更有议价能力。
本地化供应链与柔性制造带来TCO优势 ,在工程大单上体现为交付效率与系统总成本的优化。
若1.6T在2026年前后进入批量化导入并实现稳定良率,国内头部厂商在全球议价中的相对地位 有望抬升。
五、国际对照:巨头稳、国产快
海外巨头(如博通、Marvell、Coherent等)在芯片、系统方案上积累深厚,标准化能力强;
国产厂商(如中际旭创、天孚通信、联特科技等)在定制化响应、封装工艺协同与成本结构上具备较快迭代优势。部分厂商进入若干北美头部客户供应链,国内厂商在800G份额领先,在1.6T仍处于研发/验证推进中。
六、交易与催化节奏:三阶段路线图
阶段一:预期驱动(2025年下半年)
800G业绩兑现+1.6T验证里程碑出现,带动板块估值切换。
→ 关注中际旭创、天孚通信 的结构性机会。
阶段二:业绩兑现(2026–2027)
分客户、分场景的批量导入,量价齐升、毛利修复。
→ 关注联特科技、飞荣达、光迅科技 等在封装/散热/器件端的订单兑现。
阶段三:竞争分化(2028年后)
标准固化与价格竞争加剧,估值回归理性。
→ 配置思路从“高成长弹性”逐步转向“上游关键器件/设备的护城河与现金流质量”。
关键催化时间表
· 800G:订单结构与毛利进一步验证;
· 1.6T:从“工程样机→小批量→批量导入”的里程碑进展(注意客户差异与进度不均);
· 设备&材料:头部客户验证通过、放量配套;
· 产业事件:大客户新一代GPU/交换机平台的互联规范与供货节奏。
核心风险提示
· 客户侧排产与资本开支波动;
· 1.6T标准/生态演进导致的验证与导入延迟 ;
· 上游关键器件/设备卡点进展不及预期;
· 海外竞争与价格策略变化。
七、结语:算力红利的“物理兑现”
GPU的竞争是“算力战争”,而CPO的竞争是“物理极限的战争”。
它让中国企业第一次有机会在高端制造链条上,不只是“供货”,而是“定义”。
CPO板块的投资机会,不在短线题材,而在长期结构:
· 上游看国产替代的厚度 (光芯片、驱动IC);
· 中游看封装与散热的创新效率 (天孚通信、飞荣达、博威合金等的量产与验证节奏);
· 下游看细分测试/自动化装备的国产突破 (并与IC通用测试装备、洁净室EPC做好边界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