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凯利:中国5年内或造出最强AI芯片,AI眼镜需十年普及
“5年时间,中国可能会做出世界上最好的人工智能芯片。”
在近日于上海举行的“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上,著名科技预言家凯文·凯利(Kevin Kelly)带来了他的最新判断。
一、AI 眼镜取代手机?现实仍需十年
凯文·凯利在新作《2049》中预言,智能眼镜将取代手机,成为下一代主流计算平台。但他在考察了中国 AI 眼镜企业 Rokid 后坦言:“行业还没准备好。”
在他看来,智能眼镜的技术成熟至少还需 5 到 7 年,要实现消费级普及,甚至需要 10 到 15 年。制约它的三大“硬约束”至今未破:
1.视野狭窄,难以形成沉浸体验;
2.电池能量密度不足,无法支撑全天使用;
3.重量与舒适度仍不适合长时间佩戴。
二、先攻 B 端,再向 C 端扩散
对于AI眼镜的商业化路径,凯文·凯利认为其爆发点将始于职场,而非消费娱乐。
“最初的使用场景不是在家,而是在工作中。”他指出,在医疗、设备维修、现场教育等需要解放双手的“非桌面”劳动场景中,AI眼镜能通过叠加数字信息,指导工人如何操作,从而成为强大的生产力工具。
三、空间智能与异质思维
凯文·凯利提出,AI 未来的核心不再是语言智能,而是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
即像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一样,能通过设备感知、理解并学习物理世界。
当 VR/XR 设备与 AI 深度融合后,AI 将具备“感知-反馈-学习”的循环能力,从虚拟世界迈入真实环境。他称这种变化将开启 AI 的第二曲线。
同时,他强调另一概念:“异质思维(Heterogeneous Thinking)”。
“有些商业、科学和治理问题,用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无法解决,”凯文·凯利表示,AI能提供全新的问题解决路径,例如在量子力学、暗能量等复杂领域的探索。
四、中国机遇:从“芯片追赶者”到“定义者”
谈到中国,凯文·凯利罕见地用了“惊讶”这个词。
“我很惊讶中国没花多长时间就打造了非常高的AI应用。”
凯文·凯利特别看好中国在AI领域的潜力。他不仅做出“5年时间,中国可能会做出世界上最好的人工智能芯片”的预判,更指出中国在AI应用端的快速落地能力令他惊讶。
“或许最后的超级网络AI会在中国出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他补充道,尽管目前中美的大语言模型在核心观点上趋同,但未来是否会演化出具有“中国特色”的AI路径,仍是值得关注的开放性问题。
五、伦理与风险:AI 迫使人类达成道德共识
谈及风险,凯文·凯利指出,除了难以追踪的网络战争,AI的伦理困境更为迫切。
“人类道德并不深刻,而是浅显的。”他抛出了一个尖锐的观点:自动驾驶中的“电车难题”(保护行人还是司机)等伦理困境,人类本身也不擅长回答,但AI迫使我们必须达成共识。
“难的地方不在于编程,而在于如何达成道德上的共识。”凯文·凯利认为,这推动了一场全球性的道德大讨论,哲学家、工程师和公众都需要参与其中,共同“训练”出更有道德的AI。
六、AI 的终极意义:让教育与绿色技术更公平
在应用展望上,凯文·凯利表现出极强的乐观主义。他尤其看好AI对教育的颠覆性影响,认为它能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学习,让每个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进步,从而最大化教育效率,促进资源均衡。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AI能帮助人类模拟复杂的气候和生物系统,加速绿色技术的研发,其自身也正通过算法优化变得更为节能。“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一些人类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他表示,“AI能够加速绿色文化的发展。”
结语:十年马拉松的起跑线
从可感知的硬件瓶颈,到抽象的技术伦理,凯文·凯利的描绘了一幅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未来图景。对于产业和资本而言,通往“镜像世界”的道路是一场以十年为单位的马拉松,而非短跑。其中,中国的角色已从一个快速的“应用者”,转变为一个潜在的“核心定义者”与“技术策源地”。这场竞赛,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