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互联网理论”再度席卷硅谷,连奥特曼也开始担心了
Reddit创始人喊出“如今的互联网大部分已经死了”,OpenAI CEO Sam Altman指出社交媒体上人们的发帖越来越像大语言模型(LLM)生成的
我们必须承认一件事,社交平台正被AI内容淹没。
数据更残酷:AI生成文章数量已超过人类创作,自动化流量首次过半。
这不再只是阴谋论,而是正在显现的“死亡互联网现实”——一个由AI复制、训练、复写人类思想的巨大回声室。
一、硅谷炸锅:人类失声,AI在说话
几乎一夜之间,“死亡互联网理论”成了硅谷最热的词。
该理论最早由Agora Road论坛用户在2021年提出,认为互联网正被AI生成内容淹没,逐渐失去“人类真实感”——这一观点并非学术结论,而是一种社会担忧。
Reddit联合创始人Alexis Ohanian在2025年X平台发文称:“机器人让我们无法确定社交媒体帖子是否真的是人类撰写的”
这句话引发了广泛共鸣。
如今的网络比以往更热闹,却也更让人困惑——你看到的评论、热帖,甚至部分账号背后,都可能并非真实的人。
OpenAI CEO 奥特曼自嘲“我从未认真对待过‘死亡互联网理论’,但现在似乎真的有很多由LLM运行的推特账号”。
英国旅行博主Chris Broad在社交平台提醒,网络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由AI生成的“伪造目的地”与虚假图片,这让他时常难以分辨内容真伪。
互联网的热度没有减少,只是“真实性”正在被侵蚀。

二、51%的流量,来自“非人类”
据Imperva《Bad Bot Report 2025》,自动化流量在其全球监测样本中首次占比约51%(2024年数据),其中恶意机器人流量约为37%。
(该数据基于Imperva监测网站样本,并不代表全部互联网流量。)
与此同时,据Graphite 2024年11月样本监测数据,AI生成文章数量在其平台所统计内容中首次超过人类撰写。
也就是说,互联网已经不是人类创作的延伸,而正被AI复写。
我们不再是信息的创造者,而是算法回声的消费者。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假热闹”正在改变公司的业绩模型。
点赞、评论、浏览量——曾经是真实的商业数据,如今可能只是AI刷出来的幻影。
若这些虚假流量与互动未被平台或审计环节有效识别,就可能对部分公司的运营指标与估值造成扭曲。
当信任数据的基础被削弱,资本市场的根基也在悄然动摇。
三、模型崩溃:AI正在吞噬自己
牛津大学研究者在2023年论文《Curse of Recursion》中用一个形象比喻描述AI的潜在风险:就像你复制一张照片,然后再复制那张复印件,图像会越来越多瑕疵。
当AI用AI生成的数据继续训练,就像一张照片在复印件上反复复印——最终模糊、失真、崩溃。这被称为模型崩溃(Model Collapse)。
相关研究在模拟条件下成立——当模型在封闭生成数据上“自喂”,会逐步丧失细节与多样性。
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算力资本的黑洞。
AI厂商花数十亿美元堆出的模型,若喂入低质生成数据,可能性能退化、成本失控。
这或将成为AI行业的“中年危机”:烧钱、膨胀、停滞。

四、从“真假之争”到“信任之战”
当Sam Altman在2025年Reddit讨论中抱怨AI腔调让人“感觉很假”时,硅谷终于意识到——
AI的最大挑战,不是算力,不是参数,而是信任。
谷歌CEO Sundar Pichai在2024年采访中指出,搜索将在2025年及以后经历由AI驱动的深刻演变;
英伟达CEO黄仁勋在2024年GTC大会上表示,AI正在扩展至几乎所有行业的工作流程。
OpenAI CEO奥特曼在一次Reddit讨论中明确表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已经习得了LLM的怪癖。”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业内人士认为:若内容真实性持续遭到侵蚀,‘信任’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的核心价值载体。
AI时代的下一场竞争,或许不再是算法性能之争,而是内容可信度之争。
从欧盟《AI法案》的“强制标识”到美国《TAKE IT DOWN法案》,
从YouTube的AI贴标、限变现、降权机制到OpenAI正在测试的内容水印方案——
所有巨头都在抢建“真实性基础设施”,包括C2PA标准、内容指纹、链上溯源、水印与模型指纹等技术路线。
业内分析认为,信任治理可能成为千亿至万亿美元级的新兴基础设施市场,
但规模仍取决于监管与平台采纳度。
五、真实,将成为最贵的资源
曾经,互联网的价值在于传播速度;
如今,真正稀缺的,是真实感。
未来几年,我们或将看到这样一种趋势:
真实的人类创作成为平台重点推荐;
记者、作家、UP主的“人味”标签被重新放大;
AI生成内容反而被“限流”与“降权”。
内容行业的价值逻辑正在被重构——真实性正成为数字世界的“锂矿”。
与此同时,YouTube、Meta等平台的AI内容标识与溯源机制已在执行;
欧盟《AI法案》和美国相关立法也在逐步落地,实际成效仍需观察。
也有观点指出,AI与人类创作正在形成新的协同分工,监管与标注制度的推进,正在缓解部分“失真”问题。
六、写在最后:互联网并没有死,只是失声
Reddit创始人Ohanian的“互联网已死论”,并非悲观的终结,而是一种警告。
真正的危险并非AI生成太多,而是人类不再坚持表达。
如果你在社交媒体上还在写、拍、说、评论——
哪怕只是一段真实的交流,你就是互联网的复苏者。
互联网不会死,它只是在等我们重新开口。
当AI把虚假推向极致,人类的“真”,反而变得更有价值。
这不是终点,而是数字文明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