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60万岗位被机器人接管,能帮亚马逊省多少钱?

作者: 预见大模型 AI技术 顶级公司 #顶级公司 #AI技术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883

2033年前,亚马逊要让60万个岗位消失。不是因为裁员计划,而是因为机器人。

近期有亚马逊内部文件泄露,文件内容显示,亚马逊正计划在2033年前,通过加速自动化进程,以机器人替代约60万个美国工人岗位(2027年先实现16万个)。目标是实现仓储、分拣、物流等核心环节75%的自动化率。

这一计划并非突发奇想,而是亚马逊长期押注自动化的延续。

公司方面未否认相关内容,但回应称,这只是“降本增效”的方向,而非“单纯取代人类”。业内分析认为,这背后隐藏的逻辑,远比一句“提高效率”复杂得多。

从“人海战术”到“算法军团”

亚马逊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零售公司。它更像一座由算法驱动的超级工厂。

早在十多年前,亚马逊就开始测试仓储机器人。自2012年收购Kiva Systems后,机器人体系在公司内部被系统化部署。根据公开报道,亚马逊在全球仓储网络中已部署超过100万台机器人。

泄露文件显示,2033年的蓝图中,亚马逊计划让仓储环节的“人工比例”降至四分之一以下。这意味着——从拣货、打包到装车,绝大部分任务都将交给自动化系统执行。

在测试中,亚马逊的“Sequoia”和“Digit”两种机器人已能执行复杂的拣货与搬运任务。前者配合AI视觉系统,可识别上千种商品形态;后者具备类人动作,可在货架间自主导航。

而在亚马逊物流网络的另一端,自动分拣系统与智能无人车正在取代部分传统岗位。消息称,公司正在扩大“高度自动化节点仓”的数量,用以降低运营成本。这被视为亚马逊未来十年降本的重要策略之一。

降本的极限与效率的狂热

亚马逊一直在追求一个极端的平衡点——在不影响履约速度的前提下,最大化利润率。

文件提到,公司希望通过机器人技术“节省每件商品约0.3美元的处理成本”,并在2025年至2027年间节省约126亿美元的运营开支。即使在销售规模翻倍的情况下,这种自动化仍被认为能保持成本优势。

“机器人不会罢工。”这是管理层反复强调的理由。疫情后的人力短缺、薪资通胀,让自动化成为唯一稳定变量。自动化确实带来了明显的效率提升。公司声称,机器人将帮助员工更安全、更高效地工作,并在某些岗位创造新角色,例如设备运维与系统监控。

但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这些新岗位能完全弥补被替代的低技能岗位。

在部分地区,员工流动率上升的问题已引发外界关注。工人形容,“仓库越来越像一台巨大的机器,而人只是附属零件”。这种情绪并非个案,也成为亚马逊在劳工政策上面临的舆论压力之一。

自动化背后的逻辑:不是科技冲动,而是资本演算

从外部看,这像是一场科技革命;但从亚马逊的视角看,这是一场财务革命。

自电商红利见顶以来,亚马逊的核心增长已转向成本控制和利润优化。AI自动化成为最有效的杠杆。在亚马逊决策层看来,自动化节省下的成本将为未来业务扩张释放空间。

资本市场普遍关注亚马逊的自动化计划。多家投行在研报中指出,仓储自动化将成为电商平台的重要护城河。虽然对其短期影响仍存在分歧,但长远看,自动化将重塑全球零售的成本结构。

事实上,不仅仅是亚马逊,其竞争对手也在推进类似转型。沃尔玛、京东等企业均在扩展自动化分拣和机器人仓储项目。整个行业正迈入“高比例无人化”的阶段。

亚马逊的风险与悖论

自动化并非完美解药。

技术成本仍高。虽然单台机器人能节省操作成本,但系统集成、维护与升级仍需巨额投入。算法稳定性也存在风险,一旦物流系统出现故障,可能导致配送延迟或局部供应链中断。

此外,社会舆论与政策压力正在增强。美国部分劳工组织和议员已多次讨论“技术性失业”问题,呼吁制定更完善的再就业与培训政策。

更深层的悖论是:亚马逊以“用户至上”著称,但极端的自动化可能削弱其社会形象。当企业被看作“冷酷机器”的象征,用户的情感信任将面临挑战。

亚马逊的机器人革命,不只是企业行为,更是时代的缩影。

科技的目的,是让生活更便捷。但当效率成为唯一的信仰,人类的位置正在模糊。

仓库里,机器人精准地搬运货物;办公室里,算法在预测每一笔订单;而在这一切背后,是被数据替代的人性温度。

亚马逊的计划,是技术与资本共同推动的结果。它让企业更强大,也让社会更焦虑。我们无法阻止自动化的浪潮,但可以思考一个更深的问题:当机器人接管劳动,人类该如何定义自身价值?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